舌尖上的河湟记忆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 然

现场展示“茶聊迷你小八盘”创新菜。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然 摄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牛羊肉的醇厚香气,雕花瓷盘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5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宁老八盘制作技艺成果展示活动,让西宁市虎台南凉遗址公园化作传统美食的人间烟火。

近20米长的非遗宴席桌犹如一条美食长廊,香酥牛肋排、烤全羊、卤牦牛头、青海三烧、糊羊肉、八宝饭、糖包……百余道本土菜肴飘香,美食博主与市民穿梭于这方美味天地间,孩子们盯着各种美食,手里拿着小盘子,吃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回荡。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然 摄

韵城小苑主厨郑红善正向围拢的市民们细致讲解:“老八盘可是青海待客的最高规格!您看这青海全盘,用黄、绿、红、白四色诠释春夏秋冬,二十四片食材对应二十四节气,寄望一年圆满顺遂;红烧对鱼,寓意年年有余;带把肘子,寓意勤劳致富……”他的讲解引得众人纷纷凑近,手机镜头密密麻麻对准桌间,湟源里脊裹着琥珀色糖霜,发菜卷上枸杞红得透亮,带把肘子油亮紧实,光是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然 摄

“这老八盘啊,是咱西宁的味道,多少年都忘不了。”70多岁的老西宁人李胜业咬了口糊羊肉,眼角笑出了褶子:“今天这些孩子们做的,既有老味道,又有新花样,好啊!”来自广东的游客邓萍萍尝了口酸辣里脊,惊喜道:“这口感太奇妙了!酸得开胃、辣得过瘾,鲜味还在舌尖打转,青海菜真有一套!”

不远处,西宁果洛大酒店主厨高贞民正展示着创新菜品“茶聊迷你小八盘”。精致的小碗像艺术品般摆在博古架上,牦牛肉被切成薄片,青海全盘上摆着雕花,连带把肘子都做成了可爱的迷你版。“这些食材都来自果洛,小分量更适合游客尝鲜。”高贞民边说边展示:“上周有个杭州姑娘连吃三天,走的时候还打包了一份!”

这场活动可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西宁老八盘在本次活动中首次完成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全市餐饮企业抱团建起非遗传承矩阵,还首创了“非遗宴席体验游”线路。

郑红善感慨:“做了20多年老八盘,这次培训后才知道每道菜都藏着讲究。往后得让青海菜跟着游客的脚步,走到天南海北去!”现场评委也频频点头:“创新不是抛弃传统,得让老味道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从二十四节气的食材哲学,到宴席间的礼仪之道,西宁老八盘作为河湟饮食文化的代表,正凭借“非遗+旅游”的东风,成为西宁递给游客的一张滚烫名片。

编辑:王有婧;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