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陕北的冬日宛如一幅笔触苍劲又不失细腻的水墨画,在天地间悠然铺展。年前那场大雪,给这片黄土地披上了圣洁银装,时至今日,未化的残雪仍倔强地闪烁着银光,恰似细碎星辰遗落人间。
破晓时分,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凛冽空气,洒落在陕北的广袤大地上。那光线似被严寒冻得有些迟滞,却又执着地为这银白世界染上一层浅淡金黄。极目远眺,连绵山峦在雪的覆盖下,线条变得柔和而温婉,宛如大地酣眠的巨人,身上盖着一床厚实雪被。山尖的雪在阳光轻抚下,反射出耀眼光芒,仿佛为山峰戴上了一顶顶璀璨皇冠。
踏入村子,只见家家户户的窑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窑洞的屋顶堆积着厚厚的雪,恰似一个个硕大的奶油蛋糕。烟囱中升起袅袅炊烟,那是陕北人家晨起生火做饭的信号。炊烟在寒冷空气中缓缓升腾,而后悠然飘散,为这宁静冬日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窑洞的门窗上张贴着鲜艳的红色剪纸,在白雪映衬下,愈发显得喜庆夺目。那些剪纸形态万千,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寓意吉祥的花卉,还有象征丰收与幸福的图案,每一幅都饱含着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村子里的道路上,残雪在人们的踩踏下变得泥泞不堪。发黑的土地从雪的缝隙中露出来,犹如一朵朵墨玉镶嵌在银缎之上,星星点点,却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为这略显单调的冬日雪景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真实。孩子们在路边嬉笑玩耍,他们身着厚厚的棉袄,头戴鲜艳的帽子和手套,脸蛋被冻得红扑扑的,好似熟透的苹果。有的孩子在堆雪人,他们用胡萝卜为雪人做鼻子,用煤球充当眼睛,不一会儿,一个憨态可掬的雪人便出现在眼前;有的孩子在打雪仗,他们欢笑着、奔跑着,将手中的雪球用力抛出,雪球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弧线,然后在对方身上炸开,溅起一片雪花。孩子们的笑声在村子里回荡,为这个寒冷冬日带来了无尽欢乐与温暖。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座小小的广场。广场上的老槐树在雪的重压下,枝干微微弯曲,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个村庄。树下,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双手揣在袖子里,嘴里叼着旱烟袋,悠然地聊着天。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个故事。从他们的口中,既能听到陕北往昔的艰辛岁月,也能听闻如今生活的幸福变迁。他们的话语里,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个正月初七的冬日里,他们的身影成为了陕北乡村最温暖的画面之一。
中午时分,阳光愈发强烈,照在雪地上,反射出的光芒让人有些睁不开眼。此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陕北的美食丰富多样,正月初七这一天,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各种特色佳肴。羊肉饸饹是陕北人餐桌上的常客,细长的饸饹面浸在浓郁醇厚的羊肉汤里,上面撒着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再配上几片鲜嫩的羊肉,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油糕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香甜的豆沙馅,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满嘴留香。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炖菜,里面有土豆、粉条、豆腐、白菜等食材,再加上陕北特有的黄米馍馍,一顿饭吃得让人浑身暖洋洋的。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欢声笑语,共享这温馨的时刻。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温暖了人们的心。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起来,给整个陕北大地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薄纱。田野里,雪开始慢慢消融,露出一片片黑色的土地。这些土地经过一冬的沉睡,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田边的树木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对春天的热切渴望。远处的小河早已冰封,河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冰面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打破了小河的寂静。
随着夜幕的降临,寒冷再次笼罩了这片大地。天空中繁星闪烁,月亮高高地挂在天边,洒下清冷的光辉。村子里的灯火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雪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晕。此时,人们大多已经回到家中,围坐在热炕头,一边看电视,一边聊着天。孩子们则在炕上嬉笑打闹,玩着各种游戏。在这个正月初七的冬日夜晚,陕北的乡村显得格外宁静和祥和。
正月初七的陕北冬日,有寒冷,有温暖;有宁静,有欢乐;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严寒的冬日里,用他们的热情和坚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他们与这片土地相依相伴,共同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个春夏秋冬。而这正月初七的冬日景象,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