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焦馍!听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2022年09月27日12:44:20 美食 1170

香在记忆最深处

——记老家芝麻焦馍

文:王明见

芝麻焦馍!听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闻

亲友来访,给我带来一份礼物——河南刘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焦馍。我也不客气,当着朋友的面就打开包装掰开一块,一口咬下去那种酥、焦、咸、香的美好气息一下子唤醒了老家芝麻焦馍留在脑海里最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新芝麻收获后,一年四季难得吃一顿好面(麦子面)的我家,母亲总要给我们烙一回芝麻焦馍。母亲从面缸里舀出一点小麦面粉,加盐,掺入收拾干净的芝麻,和好了面。然后从案板下掂出鏊子,父亲到屋角拿三块砖,在厨房一角或院里支起鏊子,点一把麦秸,不一会儿,鏊子就热了。

母亲把手中小擀杖轻巧地一推一拉一旋,荷叶形的芝麻粒圆面片儿就成了。她挑起面片儿,在鏊子上摊开烙,翻两三番的工夫,馍就熟了。待馍熟了之后,母亲把馍放在鏊子周边慢慢烘烤,直至烤焦,焦黄可口的“芝麻焦馍”就做成了。

吃的时候舍不得大口吃,轻轻咬一口,或掰一小块入口,细嚼慢咽,品尝回味,满嘴都是香味儿。

芝麻焦馍!听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闻

吃着焦馍听父亲讲辈辈传下来的芝麻焦馍故事,更是我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相传,很久以前,豫东周口商水一带有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十分贫苦,只好让女儿给财主家当做饭的粗使丫头。这一年又逢荒旱,家里揭不开锅,母亲年老病弱,眼看要饿死。女儿想出一个办法,她以回家照看母亲为由,常常和罢面顾不得洗手就往家跑,到家后把粘得满满的两手面疙痂洗下来,给母亲烧半碗面汤,让母亲充饥保命。

娘的命是保住了,可老天爷不知听哪路神圣奏报,说是这个恶女竟让亲娘喝自己的洗手水,便发下玉旨,于六月六日雷劈不孝女。

她家的灶王爷在梦中把这一凶信告知了母女二人。尽管母亲每天都跪在当院对天磕头辩冤,还是无济于事。

六月六这天近午,果然是阴云压顶,电闪雷鸣,女儿只好到院里受死,母亲几次三番扑到女儿身上,要替下女儿,最终被女儿锁进屋里。母亲隔窗看着跪在当院等死的女儿,呼天抢地,痛不欲生。

午时即到,雷神就要行刑,可他睁眼一看,不敢,女儿浑身上下爬满了蚂蚁,如此行刑,会伤害很多性命,有违天条,自己会由此获罪。

几经犹豫,午时已过,雷神只好如实面奏玉帝,玉帝心中暗自庆幸,蚂蚁护卫此女,内中必有冤情,于是让太白金星细细访查,方知此乃孝女孝举,不但赦免罪刑,还命龙王为孝女布雨,以示嘉奖。

自此,周口商水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

蚂蚁为何救孝女一命?原来,女儿每天带着两手面疙瘩回家,开院关院门的时候,难免把面嗄巴碰落地上,地上的蚂蚁屡屡受惠,当然感恩不已。一旦知道雷神要劈恩人,自然就踊跃护卫。

蚂蚁救了姑娘,老百姓感恩小蚂蚁的善举,把六月初六定为蚂蚁生日。六月六,家家烙焦馍,还有人揉碎焦馍,专给蚂蚁享用。

芝麻焦馍!听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闻

现在想来,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在商水大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宣传了“孝道文化”、“亲情文化”、“向善文化”、“珍爱生命理念”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

芝麻焦馍味道精美,走亲访友嚼上一片,邻里更加和睦,亲情更加浓烈。一张薄薄的芝麻焦馍,展开的是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情风景画,弹奏的是一曲淳朴厚重民风歌。

如今,虽有了很多方便快捷食品,但我们商水人依然钟爱芝麻焦馍。每隔几天就要烙一些,健胃消食、酥香可口,既休闲又保健,还让人回味童年的味道,享受文化的传承。

芝麻焦馍,制作简单,虽是小食品,却是小食品中的上品美味。

芝麻焦馍,色泽美观,形状圆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芝麻焦馍耐储存,不霉变,既是日常食品,又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芝麻焦馍由麦子、鸡内金等制作,不仅易于消化,还可以医治小儿积食、老人厌食等肠胃疾病,是老弱妇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体现。

商水人刘建新已经把芝麻焦馍规模化经营,借助于当今的一些科技手段,真空包装,行销四海,成为一张很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名片。朋友送来的芝麻焦馍正是刘建新创立的“河南刘新食品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我为家乡的芝麻焦馍能走出中原走向四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赶到由衷欣慰。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芝麻焦馍这种古老的美食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必将把我们的日子点缀得更加美好!

芝麻焦馍!听到名字就口舌生津 - 天天要闻



【作者简介】王明见,商水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有长篇小说《三岔口》、故事汇编《商水地名故事》等书籍出版,另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散见于海内外媒体。

美食分类资讯推荐

绿清竹以品质为基,解锁盒装豆腐的健康密码 - 天天要闻

绿清竹以品质为基,解锁盒装豆腐的健康密码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在食品行业日益追求健康与品质的今天,陕西绿清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专注锁鲜盒装豆腐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作为一家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豆制品的企业,绿清竹在原料选择上严格把关,采用中国东北海伦
建议中年男人多吃这3种食物,强壮身体,过好春天 - 天天要闻

建议中年男人多吃这3种食物,强壮身体,过好春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身体需要调整和补充的时节。尤其是对于中年男人来说,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容易感到疲乏、乏力,甚至免疫力下降,因此更需要通过饮食来强化体质。合理搭配食物,不仅能提供所需的营养,还能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男人们在这个充满
一杯饮品三成冰块,消费者权益不容“冰”冷对待 | 新京报快评 - 天天要闻

一杯饮品三成冰块,消费者权益不容“冰”冷对待 | 新京报快评

▲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图/网络截图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
陕西白水杜康以精准管控,打造厂商共赢新生态 - 天天要闻

陕西白水杜康以精准管控,打造厂商共赢新生态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与消费升级并行的当下,品牌如何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企业,陕西白水杜康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战略,近年来持续强化市场管控、优化厂商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以规范促发展
为何现在的猪肉越来越难吃?是猪变了还是人变了? - 天天要闻

为何现在的猪肉越来越难吃?是猪变了还是人变了?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猪肉怎么越来越难吃了?感觉以前的猪肉十分美味,如今怎么就少了点魂儿?是猪肉真的变了,还是我们的口味变了?猪变了过去十几年,养猪这件事早就不是小农院子里散养几头的模样,而是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大产业。
五粮液联合米其林主厨 解锁白酒破圈新方式 - 天天要闻

五粮液联合米其林主厨 解锁白酒破圈新方式

“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的内涵还在提升。在近日举行的《2025香港澳门米其林指南》发布典礼中,五粮液携手韩国米其林二星餐厅主厨金宝美(Kim Bo-mi),将五粮液与日本料理相结合,通过“以酒入菜”的方式进一步破圈,拓宽了中国白酒与世
抖音生活美食季|春日餐饮新机遇,一顿饭带火一座城 - 天天要闻

抖音生活美食季|春日餐饮新机遇,一顿饭带火一座城

一碗天水麻辣烫,让一座甘肃小城,成为2024年新晋顶流城市;一桌江西小炒菜,让没进八大菜系的赣菜,从本地走向全国;一道锅包肉,让东北在冬天重新冲上热搜。在「特种兵式旅游」与City Walk盛行的今天,大众探索城市的方式除了「看风景」,也要
大风蓝色预警! - 天天要闻

大风蓝色预警!

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巴彦淖尔市气象台2025年4月3日8时55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将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套区4~5级、北部5~6级西北风,阵风6~9级,西部、北部
上海之旅相册|Fedir:我在你们社区食堂吃饭 - 天天要闻

上海之旅相册|Fedir:我在你们社区食堂吃饭

【编者按】2025年3月,中国已经对38个国家实行了单方面免签,入境短期旅游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在上海亦生活着许多外国人,他们有的在此客居一段日子,也有的把这座城市当作了他们的家。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上海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站。在新项目《上海之旅相册》中,澎湃新闻邀请了一些来自世界各地和上海产生交集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