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品牌,品牌之道!
(李福全)传承千年技艺 晋阳月饼飘香
“姐,给我定上1000个五仁月饼,再定上8个团圆月饼。”
随着中秋节临近,9月17日一早,晋源区王郭村晋王福饼制作技艺第7代传承人王秋仙电话此起彼伏,有些应接不暇。
来她的月饼工坊上门购买的顾客也络绎不绝。
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对老味道的追求仍旧不变,同样不变的,还有王秋仙对于制作月饼20年如一日的坚守。
工坊外间摆满了制作月饼馅料所需的原材料,里间则码起了10几筐已经被预定的月饼。
走到院内,两孔炉火烧得正旺,左邻右舍的婆姨们都过来忙着赶制月饼。
就在今年,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晋王福饼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王福饼非比寻常之处在于真材实料的馅料和独特制作技艺。
面和馅料都是熟的,混合着五谷之香,纯、厚、绵、软、酥、香,回味悠长,而且用纯手工扣制,做出来的月饼皮脆馅酥,放在陶瓷罐里再搁在阴凉处一年半载都坏不了。
先说和面。白面掺碱,热好胡麻油泼面,盆里瞬间黄灿灿地冒起泡泡来,然后猛地倒一股白酒,依次加入花椒水、蜂蜜水。高温就势开始揉面。不能使劲儿揉,得用手压,这样面更虚腾,尽显忠道手法。
和好面拿出一小部分用来做油酥,剩下的面饧好做皮。唯有历经7道工序,才能保证月饼皮的酥脆,少一道都做不出传统老味道。趁着饧面的时间,要制备馅料。
传统的五仁月饼馅料为芝麻、花生、葵花仁、核桃仁和杏仁,寓意仁义礼智信。
王秋仙将配料进行了改良,芝麻包括黑芝麻和白芝麻,南瓜仁取代了杏仁,又加入了松子、玫瑰酱和桂花酱。
团圆的内核没变,又平添了自然甜美。
果仁经过炒制,激发出食材原本的香味,碾碎后更是香气四溢,微黄的花生碎、葵花仁,琥珀色的核桃仁,黑白芝麻,粉紫色的玫瑰酱,金黄色的桂花酱,再加入白砂糖、碎冰糖、蜂蜜、胡麻油,可谓是五谷丰登、色泽诱人。
边拌边搓,再加入提前备好的油酥拌匀,将果仁的浓香、桂花的清香、玫瑰的幽香层层包裹,味美而殊的馅料就此大功告成。
独特的制作技艺更是锻造老味道的精髓。
面饧好后,巧婆姨们动作娴熟包入馅料,塞进模具里用手掌一压,桌案上转圈一磕,各种花样的月饼就脱模成型,进入烤制环节。院内两孔炉火,一个火要旺一点,一个火要温一点。这非常考验手艺人对火候的把握。
温火上放鏊子,用来烤月饼。
旺火用来烤扣锅,扣锅烤热后扣在鏊子上,两口扣锅交替轮换,直到月饼烤好,火候大小、揭锅频次全凭眼力经验,当地也叫“扣月饼”。
这样烤制出来的月饼酥脆甘甜,且经久保存。
如此制作出的晋阳五仁月饼味道最传统地道,也最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尤其是用模具制作的月饼“耍货儿”,憨态可掬的老虎、狮子、兔子、鱼、寿星、花篮等花式月饼,更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着人们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好月圆,全家平安。
月饼则是祭月供桌上的主角。
中国的月饼以广东和山西的月饼为代表,俗称“南广北晋”。
而晋式月饼要数五仁月饼最具代表性。
五仁月饼不仅象征着月圆,寄托了家人团圆,更意味着小康梦圆。
去年开始,王秋仙的儿子也回来帮忙做月饼了。王秋仙笑着说:“他能回来一起做月饼,我还是挺开心的,传统手艺的传承、味道的传承有了希望。”
供稿: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杨润德 韩雪冰
图:崔莉霞
编辑:李剑清
审核:李福全
品牌是矛,亦是盾!
进可攻,攻城略地,开拓市场。
退可守,守住青山,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