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的一天,两位穿戴时髦的女士来到青岛市一家银行网点,要求大幅上调手机银行转账限额。网点工作人员经询问得知,两位客户经同事推荐想购买一款理财产品,该产品宣称年化利率是银行定期存款的4倍。经过银行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购买该产品需要向个人账户转账,且产品无法查询到备案信息。经初步判断,客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不是正规金融产品,盲目认购可能面临资金损失。为此,银行工作人员借故解释提额需上级部门审批,未给予当场提额,同时银行向金融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信息。
金融管理部门经分析发现,该项投资的关联人员具有个人账户交易频繁、短期内注册大量企业、与多地多家公司疑似存在借贷资金往来等特征,初步认定其存在疑似非法金融活动风险。该部门立即向辖区防非打非领导小组报告了风险,并通知银行对客户进行劝阻疏导,最终帮助客户避免了资金损失。目前相关部门已对此开展进一步摸排核查、串并分析,同时启动相应处置流程。
当前,非法金融活动花样频出,诈骗手法迭代升级,防非打非工作愈加复杂严峻。青岛金融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扛牢防非打非政治责任,聚焦“打防结合、稳控并举”,强化“央地协同、科技赋能”,构建“四位一体”防非打非工作体系,在机制建设、数智赋能、联合处置、教育宣传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组建“一套专班”,构建防非打非新格局。非法金融活动涉及面广、隐蔽性强、防范打击难度大,建立健全职责清晰、执行有力的机制体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为此,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青岛市委金融办推动成立青岛市防非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各县区党委政府成立防非打非领导小组,在全省较早实现县区防非打非领导组织全覆盖。该局还成立了青岛金融监管局防非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青岛金融监管局防非打非任务清单》,明确局内相关处室和金融监管支局的具体职责,实现防非打非工作责任化、责任清单化。同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比如与青岛市委金融办建立防非打非工作常态化联动机制,与市检察院、公安局构建非法金融活动“全链条”打击模式等,形成防非处非工作合力。
织密“一张天网”,构建监测预警新体系。如何提升对非法金融活动及主体的识别能力,实现打早打小和全链条打击?青岛金融监管局以自身实践给出了可行路径——加快推进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据青岛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首先加大监管数据挖掘深度,充分运用EAST等监管信息系统,围绕资金链、人员链、网络链总结提炼5类风险特征指标,创立监测筛查模型,累计筛查疑似涉非账户3635个、交易记录1200万条,涉及资金80亿元。对重点疑点线索及时移交,并推动部分案件进入公安立案打击程序。其次,扩展外部数据串并广度,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涉金融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管理的通知》要求,设置40类监测字段,对工商注册信息进行筛查,摸排相关企业4万余个。同时,加强与市委政法委“金智谷”、公安部门的数据协作,开展银行保险机构涉非涉案信息比对,构建多维度风险画像。再次,延伸风险摸排信息宽度,及时处理涉非问题线索,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有效发挥监测预警前哨作用,常态化报告涉非案件线索。
激活“一线前哨”,构建联防联处新模式。据介绍,青岛金融监管局参与并指导辖区监管支局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扫楼清街、监测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置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隐患。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扫楼清街活动21次,排查风险线索16条。督导监管支局积极发挥当地防非打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协同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案件及风险处置工作。同时,加强惩戒警示,如联合公安机关先后对9名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非法金融活动违法行为人,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唱响“一曲强音”,构建立体宣教新生态。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净化金融生态,重在提高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金融素养。为此,青岛金融监管局在重要时间节点,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特色化宣传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客户广、网点多的优势和监管支局贴近基层的便利,持续加强法律普及、政策解读、风险提示、案例警示,创新“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下打造流动宣传站,实现长效化日常宣传。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刘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