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四十里湾,碧波荡漾,花瓣状智能渔场与海星状平台串联成“耕海1号”生态牧场;威海经开区,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奠基;青岛海尔路,智慧园区正树起智能建造标杆,物联网编织起产业新生态;黄渤海之滨,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等集约协同,奏响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强音……“深蓝”画卷徐徐展开,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山东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近日,记者跟随学习强国“沿着海岸看中国·山东篇”大型行进式主题报道采访团行走山东沿海七市,见证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壮美图景。
早在2016年,青岛征和工业就已成为国内链条行业的佼佼者。然而,这家手握多项专利的“隐形冠军”,却在数字化浪潮前陷入迷茫,产品一度大量积压。
困境在海尔卡奥斯2020年进驻后得到了改变。在经过了数月的“体检”后,卡奥斯对征和工业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共享生态及平台资源,让工业互联网融入企业发展全流程。改造后,征和工业年产值从2019年的8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16亿元,并成为全球第三家具备船链生产资质的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如今,青岛征和工业的故事正通过“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的卡奥斯模式在齐鲁大地复刻,成为山东制造向“智造”跃迁的时代缩影。

近年来,山东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每年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200个以上,到2027年将建成70个省级“产业大脑”,培育10000家“晨星工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垂类细分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50个左右大模型产业集聚和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加快催生数字驱动、智能高效、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型经济形态,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产业新动力。
在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厂区,试验基地的深水测试池中,巨大的机械爪吊装着约2米长的深海铺缆机器人下潜水底,激起阵阵水花。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深海机器人自主国产化的高科技企业,未来机器人公司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声誉。
“我们致力于水下石油勘探开采,当前设备可下潜4000米至6000米,最深达万米级全海深作业。”未来机器人技术工程师孙鹤丛说,传统管道检测依赖摄像头观察,现在通过智能算法扫描可以直接生成实时模型,清晰呈现水下故障。

“十三五”以来,山东海洋领域突破海工装备研发等97项关键核心技术,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居全国同领域第一位。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全省海洋科研教育实现增加值1044.5亿元,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从“深蓝2号”到“蓝鲸2号”“蛟龙号”,“数智”赋能海洋“重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
(大众新闻记者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