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的国内"液压压机之王",如今却连续亏损十余年;
创始人套现5亿后潇洒离场,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
一、福建小镇走出的机械天才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故事始末!
1982年,李良光从福州大学毕业,进入福州长乐县的一家糖纸厂担任技术员!
李良光头脑灵活,经常能想出改进设备、提高效率的点子,这让他很快脱颖而出,两年后被一家石材公司挖走,升任技术副总经理。
在石材公司工作期间,李良光发现石材成型机械设备大有可为。
1988年,凭借着对液压设备的独到见解和兄长的资金支持,李良光创办了海源机械。
大哥李祥凌(时年尚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和二哥李建峰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
二、闽商的国际贸易之路
到了90年代初,正好赶上中国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同时,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正推行经济自由化,大力发展工业,对机械设备需求旺盛。
而且,福建早有大量移民在南美经商,形成了成熟的贸易网络。
最后,李氏家族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在阿根廷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技术创新铸就"行业第一"
后来,李氏家族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境外公司,再通过这家香港公司投资设立了海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据公开资料显示,海源机械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千吨级陶瓷压机、耐材压机,并推出了第一台生产粉煤灰蒸压砖、灰砂蒸压砖的墙材压机。这些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为企业赢得了"中国陶瓷机械龙头企业"、"中国墙体机械龙头企业"等殊荣。
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2003年成立的海源机械迅速在国内站稳脚跟,并于2007年底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2010年,公司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首次公开发行。
四、从盈利王到连年亏损
海源机械的光鲜故事从上市后开始急转直下。数据显示,2010-2012年,公司利润从6000多万骤减至700万元,2013年开始陷入扣非亏损,一直持续至今。如果将海源复材上市以来所有年度的利润加总,惊人地发现总和竟为负12亿元。某种程度上说,上市15年来,公司只做了一件事——亏钱。
面对连年亏损,李氏家族也曾尝试拯救企业。2014年,公司筹划重组并购外部公司以改善业务,但未能成功。2015年,顺应新能源汽车风潮,公司拓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并为此进行了定向增发募资。公司名称也因此从"海源机械"更名为"海源复材",希望借此实现业务转型。
可惜的是,变化最大的只是公司名称,新业务并未带来实质性起色,公司继续亏损。更为讽刺的是,在高喊进军新能源的同时,李氏创始人家族却抓住了股价阶段性高点,一次性转让了大部分股权,套现了4.7亿元。
实控人套现离场后,公司业绩立刻雪上加霜,2019年亏损额高达5亿多元。即便如此,李氏家族在这一年仍坚持减持套现了1000多万。最终,在2020年,眼见公司账户上仅剩9000多万,李氏家族再次大举减持,将控制权转让给现任实控人甘胜泉,又套现了4.4亿元。至此,三兄弟及其家族成员全身而退,留下一个"烂摊子"。
五、画饼与套现的循环
2020年,甘胜泉以5.5亿元受让了海源复材22%的股份,成为新的实控人。面对一家连续亏损的企业,甘胜泉的救市之策看起来非常明确——当年他即将自己名下的新余赛维电源装入上市公司,正式切入光伏赛道。随后,甘胜泉高调宣布要投建规模达300亿的扬州项目和80亿的滁州项目,合计380亿元的巨额投资计划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然而,这些宏大规划最终都未能兑现。2021年11月,海源复材公告称要与扬州经开区管委会、西南证券、华能国际等签署《新能源产业框架合作协议》,在扬州市建设总投资高达300亿元的光伏项目。但该项目的合作方之一"江苏华晖"注册资本为0元,设备供应商苏州捷得宝参保人数仅5人,被市场质疑"空手套白狼"。果然,该项目此后再无实质性进展。
甘胜泉执掌海源复材4年,未能阻止公司连续亏损的颓势。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海源复材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3亿元至1.6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67亿元至2.06亿元。更严重的是,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仅为1.6亿元至2.08亿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3.17亿元。这意味着按照深交所规定,公司很可能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将被冠以"*ST"字样。
眼看公司走向退市边缘,甘胜泉也选择了套现离场。2025年3月30日,海源复材公告称,控股股东赛维电力拟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3717.5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4.3%)转让给新余金紫欣企业管理中心,转让价格为每股9.42元,合计约3.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司业绩惨淡,但甘胜泉个人却并未亏损。他当初5.4亿买入,中途曾套现过1.5亿,如今又卖了3.5亿,还留有3.8%的股权,当前折合市值约7600万,浮盈3000多万。
六、资本游戏
海源复材已被市场贴上了"壳公司"标签,沦为股东套现的工具。据2024年三季报显示,海源复材账上仅剩3000多万货币资金,公司现金流已几近枯竭。与此同时,高管变动频繁,2024年12月底至2025年1月初,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和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先后辞职,这些都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明显信号。
从李氏家族到甘胜泉,再到即将接盘的刘洪超等人,一场资本接力赛正在上演。据报道,接盘方刘洪超等人名下的企业曾两次冲击IPO,但均未成功,此次接手海源复材被认为是新一轮资本运作的开始。
近年来,海源复材的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滑,融资活动已成为公司维持的主要资金来源。自上市以来,公司先后通过IPO融资7.2亿元,2016年又通过定向增发融资6.036亿元,合计获得超过13亿元的融资。正是这些钱支撑着公司走到今天,而这些资金的真正归宿,大部分已通过创始人和接盘者的减持套现离场。
结语
资本市场本应为实体经济输送养分,却变成了一场财富收割游戏。海源复材的沉浮启示我们:脱离实业的资本游戏终难持久,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需审慎对待这种"跑得帅"背后的真相。
信息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参考深交所公告、公司官网信息及财经媒体报道。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司历年财报及业绩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