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一场席卷全球的关税战再度拉开帷幕。从钢铁、铝材到汽车,从盟友到竞争对手,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不仅搅动国际经贸格局,更让无数企业的命运悬于一线。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战役,究竟让哪些公司首当其冲?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之一,英伟达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下遭遇重创。3月初,特朗普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20%关税后,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近9%。这一冲击不仅源于关税直接推高的成本,更因中国客户通过第三国绕道采购其最新芯片的现象激增,导致公司面临供应链失控和法律风险。英伟达虽承诺对违规行为展开调查,但新加坡司法部已介入并拘留相关人员,进一步暴露了其全球业务链的脆弱性。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政策的不确定性。英伟达在财报中坦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措施可能削弱其竞争力并阻碍技术创新。分析师指出,若美国持续收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或将加速流失,而这一市场占其营收比例超过20%。
4月2日生效的“全面汽车关税”堪称特朗普第二波关税战的核心。根据新规,所有进入美国市场的汽车需缴纳25%关税,且特朗普宣称“永久有效”。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迅速调整策略,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以规避关税,但墨西哥政府已暗示将针对美国汽车业实施报复性措施,形成“关税嵌套”的恶性循环。
美国本土企业同样难逃波及。通用汽车和福特因依赖加拿大重油和墨西哥零部件供应,面临成本激增与供应链中断的双重压力。爱荷华州农场主抱怨加拿大钾肥关税推高化肥价格,而五大湖区的汽车工厂因零部件短缺被迫减产。美联储芝加哥分行主席古尔斯比警告,若企业因恐慌情绪暂停投资,美国制造业可能陷入“信心崩溃”的泥潭。
特朗普的关税战意外推动了中国与美传统盟友的经贸合作。欧盟对美80亿欧元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后,中欧低关税协议谈判加速;日本更是“变脸”示好,时隔六年重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双方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达成20项合作共识。
这一转向让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欧洲高端机械制造商等企业嗅到商机。德国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对华出口同比增长12%,而同期对美出口下降7%。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与稳定的供应链,正成为跨国企业规避关税风险的“避风港”。
特朗普曾承诺“降低消费者价格”,但现实截然相反。关税推高进口商品成本,美国3月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飙升,零售商被迫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沃尔玛、塔吉特等连锁超市已预警部分商品涨价,而亚马逊平台的中国制造电子产品价格平均上涨15%。
更严峻的是,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2年通胀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古尔斯比指出,若通胀因关税再度反弹,美联储可能被迫重启加息,进而挤压家庭支出与企业利润,形成“滞胀”死局。
从英伟达的股价崩跌到汽车工厂的停产危机,从盟友的“战略转向”到消费者的钱包缩水,特朗普的关税战正在重塑全球商业版图。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反而会加剧系统性风险。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亦是机遇。通过扩大内需、深化国际合作,中国企业正加速全球化布局,而世界也在动荡中寻找新的平衡。正如一位华尔街分析师所言:“关税战的终点,或许是全球产业链又一次无声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