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嘉诚与美国贝莱德集团的运河交易,已经成为这些天在国内互联网上最为火热的话题原因无他,这笔交易不仅涉及了全球航运重要战略资产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还涉及了23个国家的多个物流枢纽,而贝莱德集团背后的最大靠山,实际上就是美国财政部。
换句话来说,一旦美国贝莱德集团成功拿下这笔交易,意味着美国将重新掌握全球海上航运的物流命脉。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尽管李嘉诚并非中国国籍,但他所控制的长江和记实业集团却又是一家实打实的中国企业,如今中美关系紧张,这种主动给敌人“递刀子”的行为,不出意料的引发了国内民众的一致关注,甚至就连中国政府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关切。
尽管在一开始,李嘉诚以及其下属集团选择了“装死”,但在所有中国人的目光之下,原定于4月2日的协议签订仪式还是告吹了,而李嘉诚本人也在24个小时之内出现在了公众场合之中,可令人感到疑惑的一点是,李嘉诚并没有提及这笔交易,难道说在这位商人眼中,与贝莱德集团的这笔交易依旧“有戏”?又为何说这笔百亿级的交易背后,涉及了中美博弈?
李嘉诚一字未提对美交易
据多家媒体的报道称,在与未来的交易冻结的时刻,李嘉诚以预录制的视频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当中。而李嘉诚所现身的场合,则是在新加坡淡马锡信托基金会的,医疗合作发布会。在这一段不算长的视频当中,李嘉诚一字未提引发争议的对美港口交易,而是大谈特谈所谓的“合作精神与公益心”,似乎想用“做慈善”来掩盖他的争议行为。
但市场的嗅觉是极其敏锐的,李嘉诚的“做慈善”行为固然能够哄骗一部分民众,可哄骗不了市场的调控。在李嘉诚对美港口交易的消息公之于众之后,长和集团的股价连日出现严重大跌的迹象,跌幅均在4%以上,而在近一段时间内所蒸发的市值总额,则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以上,算给了李嘉诚一个大大的教训。
此外,早在上个月,就已经有香港媒体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出询问,表示李嘉诚的这笔交易是否涉及触动了《国安法》?当时得到的回应是“任何交易都应该依法依规进行”,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确认,显然就是在给李嘉诚机会。而后,《反垄断法》先行启动,签署仪式被紧急喊停,警告的意味空前浓郁。
长和集团还没有死心?
然而,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长和集团似乎依旧不愿意放弃与美国的这一笔交易。
有相关的消息人士声称,尽管目前这份协议已经暂缓签署,但依旧没有“拍板”,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这笔交易属于典型的“进退两难”。
若是李嘉诚强行推动这一笔与美国的交易那么长和集团将面临严重的政治后果,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这笔交易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可在另一头,如果长和集团回绝了美国方面的交易,那么按照先前双方所约定的内容,长和集团将支付一笔价值数10亿美元的违约金,同时,在今后的国际事务当中也将,面临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
很显然,这笔交易对于李嘉诚和长和集团来说,已经不只是一笔简单的商业贸易了,更像是一道中美之间做出抉择的选择题,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李嘉诚必须得罪一个,如今他们却不愿意去做选择,只是在实行拖字诀而已。
这一变化也恰巧证明了一句老话,企业家或许是没有祖国的,但企业则会因为多种因素而被动地打上“祖国的烙印”,就算长和集团的注册地是避税天堂开曼群岛,其主要业务也是在中国境内,完全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笔交易最后会如何收场?
单纯站在美国的角度上来说,这笔交易如果能够成功,无疑会为特朗普的政绩再次添上一笔,因为这本就是他竞选时期的承诺之一。但站在中国的角度上来说,如果这笔交易成功,那么尝到甜头的美国极有可能在接下来进行效仿,对中国的企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讹诈,逼迫他们向美国出售业务,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美国在TikTok问题上兴致大发,如果贝莱德这次能够收购长和集团的业务,那么特朗普完全可以将这笔交易用于“杀鸡儆猴”,来恐吓字节跳动做出相应的决策。因此,李嘉诚的这笔交易已经上升到了中美两国博弈的政治高度,而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商业交易。
但李嘉诚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自以为是,认为这笔交易之所以受到阻碍,是因为不断发酵的舆论将他和长和集团“架在火上烤”,所以试图用慈善行为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让舆论先平息,而后再缓慢推进,最终悄悄达成美国之间的交易。
但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任何的商业交易,在涉及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之时,基本上就不存在任何的缓和余地,不仅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
处于风口浪尖的李嘉诚想要“两头通吃”,恐怕最终的结果只会是难以收场的“两头得罪”,啊,届时他也将不得不面临一个身份上的抉择:究竟是当美国的“朋友”,还是当中国的“爱港企业家”?而李嘉诚的遭遇也充分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势之下,一个商人无论再怎么有钱,也阻挡不了历史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