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信股份,这家曾经在深圳建筑装饰行业赫赫有名的企业,由叶家豪于1995年创立。
叶家豪,一位大专学历出身的创业者,在建筑工程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积累,一步步将奇信建设发展壮大。
他曾获得诸多荣誉,还担任着广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公司名“奇信”,寓意“奇在创新,信于守诺”,似乎也预示着企业蓬勃发展的未来。
然而,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真相,2015年,奇信建设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更名为奇信股份。
上市后的奇信股份,股价一路高歌猛进,连续13个涨停板,将股价推至65元,市值突破百亿。
这耀眼的数据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叶家豪家族数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但谁能想到这看似繁荣的景象,竟是建立在长达八年的财务造假之上?
资本市场的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2023年,奇信股份的谎言被戳穿,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告知书,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最终,奇信股份被强制退市,曾经的百亿市值化为乌有,留给市场的,只有一地鸡毛。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家看似成功的企业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是什么样的诱惑,让叶家豪选择铤而走险,走上财务造假的歧途?
为了让企业成功上市,叶家豪精心策划了一场持续八年的骗局,早在2012年,奇信建设的实际经营状况就已经开始亏损。
为了掩盖这一事实,叶家豪及其团队开始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他们通过签订虚假合同、虚增合同金额、少计项目成本等手段,虚构出一份份靓丽的财务报表。
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奇信建设累计虚增利润高达10.26亿元,正是凭借这些虚假的财务数据,奇信建设成功骗过了监管机构,最终在2015年底成功登陆深交所。
然而,上市并非这场骗局的终点,反而成为了新的起点,八年时间,奇信股份的财务报表上,没有一年的数据是真实的。
更令人愤怒的是,叶家豪在精心编织这场骗局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取了巨额私利,通过转让股权、占用公司资金等方式,他累计套现高达20.24亿元。
而当骗局被揭穿,奇信股份轰然倒塌之时,他却早已带着巨额财富逃之夭夭,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国有资产和无数中小投资者。
2020年江西新余国资以近1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奇信股份的部分股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或许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可以帮助一家“优质企业”渡过难关。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被掏空的“空壳”,随着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奇信股份长达八年的财务造假也逐渐浮出水面。
从2020年开始,奇信股份的财报由盈转亏,收入断崖式下跌,亏损持续扩大。
为了挽救奇信股份,新余国资可谓是倾尽全力,不仅投入了收购股权的11亿元,还提供了高达13亿元的贷款,总计投入24亿元巨款。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都付诸东流,奇信股份的财务造假行为,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国有资产的巨额投资。
而此时的叶家豪,早已功成身退,带着20.24亿元的套现资金,开始了他的“胜利大逃亡”。
面对证监会的调查,叶家豪及其子叶洪孝、其他高管和财务人员纷纷表示自己不知情,试图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2023-04-21 17:48
最终,证监会对奇信股份处以5000万元罚款,对叶家豪处以1400万元罚款,并对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其他相关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罚款金额从100万元到700万元不等,市场禁入期限为5年至10年。
与叶家豪20.24亿元的套现金额相比,1400万元的罚款显得微不足道,这种轻微的处罚,不仅无法弥补国有资产和中小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可能助长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滋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叶家豪及其子叶洪孝在2022年就已被相关部门控制,但至今未有公开的后续消息。
新余国资的入局,原本是希望能够盘活奇信股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他们却成为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的最终受害者,24亿元的巨额投资,最终打了水漂,这对于国有资产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新余国资的投资决策,并非完全没有依据。
他们看到了奇信股份曾经的“辉煌”,看到了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声誉,也看到了其上市后的亮眼表现,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叶家豪精心编织的谎言。
新余国资的遭遇,也暴露了国有资产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这场骗局中,损失最为惨重的,莫过于8003名中小投资者,他们投入的资金,原本是为了追求财富增值,却最终化为乌有。
许多投资者,是出于对奇信股份的信任,更是对国资背景的信任,才选择了投资,然而,他们最终却成为了这场骗局的牺牲品。
股民们的维权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无奈,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们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奇信股份的案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悲剧,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
它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不断完善制度,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才能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更加透明、更加公正。
只有公开透明,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才能震慑潜在的违法者,才能让市场更加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8年造假虚增逾26亿元利润国资接盘方20多亿元面临打水漂――*ST奇信何以骗过了新余国资的眼睛? 上海证券报 2024-05-12
资料来源: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ST奇信股东叶家豪立案
界面新闻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