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2025年01月21日18:52:13 财经 1642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升

前言

国人追捧的“国货之光”,竟是洋品牌伪装?国货品牌风头正劲,不少中国消费者都热衷于支持国货,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品牌崛起助力。

就在大家为“国货当自强”而扬眉吐气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却悄然传出,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被誉为“国民食用油”的品牌,竟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洋货。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这个品牌不仅以“中国芯”的形象迷惑了国人多年,还凭借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肆圈钱,2023年一年就在中国赚取了高达2515亿元的惊人营收!

国民辛苦贡献的这笔钱,最终却流入了境外资本的口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品牌到底是谁创办的?它又是如何成功地将自己“伪装”成国货,并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的呢?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金龙鱼的国货迷局

说起金龙鱼,许多中国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国民食用油的代表,金灿灿的品牌名称,龙飞凤舞的包装设计,再加上“中华老字号”的广告语。

无一不在彰显着浓郁的中国风,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地道的中国名字,竟出自一家外国公司之手。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没错金龙鱼的幕后老板,实际上是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这个总部位于上海的外资巨头,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盯上了中国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并精心策划了一场“扮猪吃老虎”的商业伪装秀,益海嘉里深谙中国文化,知道要想俘获国人的心,必先讨好国人的胃。

于是,他们为自家的食用油品牌起了个充满中国韵味的名字,金龙鱼,并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处处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元素。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金龙鱼如鱼得水,迅速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树立起了“国民食用油”的形象。

在益海嘉里的精心运作下,金龙鱼如今已是中国食用油行业的龙头老大,去年一年就在华狂揽2500多亿元,稳坐市场头把交椅。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不过,销售额节节攀升的背后,金龙鱼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金龙鱼虽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但利润最终都回流到了境外总部。

对中国的食用油产业发展并无多大裨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金龙鱼的本质,似乎与其“国货”的外表并不相符。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作为消费者,品牌的归属固然重要,但产品的品质更应该放在首位,金龙鱼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觊觎。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人对民族品牌的期待,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外资品牌借道中国市场“圈钱”已是大势所趋。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关键是要加强监管,对于国货品牌而言,与其纠结于外资的“伪装”,不如多在品质上下功夫,以过硬的产品力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那么在金龙鱼这个“国货”品牌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外企帝国在运作?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外资巨头益海嘉里的真实面目

益海嘉里集团,这个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粮油巨头,已经在中国市场上纵横驰骋了数十年之久,作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益海嘉里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

中国无疑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一片“赛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益海嘉里就已经嗅到了中国市场的无限商机。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开始了在华投资的步伐,如今,这个低调却野心勃勃的外资巨头已在中国布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旗下拥有60多家下属企业。

涉足食品,地产,酒店等多个领域,除了家喻户晓的金龙鱼,香满楼胡姬花等知名品牌也纷纷成为益海嘉里的“囊中之物”。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就是这样一个资本实力雄厚,市场经验丰富的外企,却也难免与中国的发展主基调发生些许摩擦,益海嘉里在华的投资布局中,有几个动作尤其引人注目。

大举收购国内的粮食中转库,试图掌控粮食流通的关键渠道,在青岛投资大型面粉加工项目,意图渗透国内的粮油加工产业。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一时间外资染指“中国人的饭碗"”的话题甚嚣尘上,益海嘉里也因此陷入了“威胁粮食安全”的风波漩涡。

舆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这家外企巨头不得不放缓了在华扩张的脚步,部分投资项目也被迫中止或转让,了解了益海嘉里的真实身份,再来看金龙鱼的发家史。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34年卧薪尝胆

其实细品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益海嘉里的掌门人郭孔丰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

彼时的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市场经济的种子正待萌发,敏锐的郭孔丰看到了这片沃土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始谋划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要想在当时的中国立足,谈何容易,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法规的频繁变动,再加上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都让这个雄心勃勃的外企巨头踌躇不前。

但郭孔丰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一条卧薪尝胆的长线战略,他深知与其贸然进入这个陌生的市场,不如先低调试水,伺机而动。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90年代初,益海嘉里终于等来了机会,1991年,金龙鱼品牌正式诞生,并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工厂,尽管规模不大,但这标志着益海嘉里已经在中国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当年,金龙鱼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外国品牌而言,已是不小的成绩,此后的数十年间,金龙鱼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机遇。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到了2000年,金龙鱼的年销量已突破100万吨,占据了中国食用油市场25%的份额,2018年,其销售额更是高达1400亿元,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现在金龙鱼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食用油品牌,其市场覆盖率高达90%以上,从默默无闻到一路高歌猛进,金龙鱼用34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出大戏。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背后是益海嘉里深谙中国国情,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的结果,要想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就必须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营销,金龙鱼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风”,不仅如此,益海嘉里还根据中国城乡差异大、消费习惯多元的特点。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个子品牌和产品系列,从高端到平民,城市到农村,全方位覆盖不同层级的消费需求。

正是凭借这种“本土化”的市场策略,金龙鱼才得以攻城略地,当然金龙鱼的“中国制胜”之道,还有赖于益海嘉里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作为一个跨国企业,益海嘉里拥有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能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为金龙鱼赋能。

同时,益海嘉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也为金龙鱼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难免有一些隐忧和挑战。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金龙鱼的崛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外资身份的逐渐暴露,这个“伪装”多年的洋品牌开始引发国人的警惕和质疑。

有人指出,像金龙鱼这样的外资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对本土品牌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挤压,可能会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对于这些质疑,我们不妨辩证地看,从正面来说金龙鱼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产业链,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消费者也因此获得了更多优质产品的选择,但另一方面,外资品牌“闷声发大财”的做法,的确值得反思。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他们在华获得了巨额利润,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只索取不付出,对此我们既要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健康发展,也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严格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结语

消费者应擦亮眼睛,看清品牌背后的真实身份,理性消费,安全消费,与此同时,国货品牌也要以此为鉴,在夯实产品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只有民族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货当自强”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诚信,规范,安全的消费环境。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4年3月22日《金龙鱼2023年实现营收2515亿元》报道

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国民食用油” - 天天要闻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涨涨涨!飙涨!创13年来新高 - 天天要闻

涨涨涨!飙涨!创13年来新高

北京时间7月11日,国际现货白银价格持续攀升,突破每盎司38美元,现达到每盎司38.06美元,创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国内白银价格同步走强,现报8.62元/克,年内累计涨幅超24%。据此前报道:今年以来,白银价格一路上涨,成为全球大宗商品
大智慧:上半年预亏280万元至420万元,同比大幅减亏 - 天天要闻

大智慧:上半年预亏280万元至420万元,同比大幅减亏

大智慧 视觉中国 资料图大智慧预计上半年实现大幅减亏。7月11日晚间,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大智慧,601519.SH)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20万元到-280万元,上年同期为-1.38亿元,据记者计算预计同比减亏超1.33亿元。此外,大智慧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为-4000万元到...
“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8条”出台,中证协明确未来工作重点 - 天天要闻

“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8条”出台,中证协明确未来工作重点

中国证券业协会 视觉中国 资料图7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向各家券商下发了《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加强自律管理 推动证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明确了中证协今后一段时期的职能定位、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整体来看,《实施意见》共28条,主要包括八方面内...
2025北京丽泽国际消费季启幕  创新场景激活消费新活力 - 天天要闻

2025北京丽泽国际消费季启幕 创新场景激活消费新活力

央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7月11日,由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管委会主办的2025丽泽国际消费季在京启幕。本次活动以“盈丰而上 镜启繁融”为主题,融合“果甄蔬适节”市集等丰富活动,构建“15分钟自然生活圈”消费场景,为市民带来集消费、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为京城夏日注入全新消费活力。活动现场(央...
8股本周获机构大手笔净买入!一周牛熊股出炉 - 天天要闻

8股本周获机构大手笔净买入!一周牛熊股出炉

今日(7月11日),沪指冲高回落,全市场成交额1.74万亿元,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超2000亿元。收盘上涨个股近3000只,其中收盘股价涨停的有69只。从一周表现来看,沪指本周累计涨1.09%,深证成指累计涨1.78%,创业板指累计涨2.36
浅议中国稀土的40大关。 - 天天要闻

浅议中国稀土的40大关。

今天(2025年7月11日)的中国稀土股价最终涨幅:9.99 %,成功封板;股票收盘价:40.73元/股。这是自2023年2月1日盘中冲上:45.28元后,历时2年零5个月,再次站上40元的关口。2023年4月17日,盘中最高:38.86元
医保新政,狙击卷王 - 天天要闻

医保新政,狙击卷王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作者 | 陈广晶编辑 | 苗正卿头图 | AI生成商保创新药目录又进一步。7月1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系列关于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和第一版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的文件。
香飘飘上半年预亏超9700万元,同比扩大逾两倍,传统冲泡业务缘何旺季“熄火”? - 天天要闻

香飘飘上半年预亏超9700万元,同比扩大逾两倍,传统冲泡业务缘何旺季“熄火”?

每经记者:蔡鼎 每经编辑:魏文艺7月11日晚间,香飘飘(SH603711,股价13.84元,市值57.14亿元)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5亿元左右,同比下滑12.21%左右;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739万元左右,较2024年同期的亏损2950.11万元增加逾两倍;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