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印度财政部发布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引发关注。这份由财政部高级官员、首席经济顾问马赫斯瓦兰及其团队精心撰写的报告,为印度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两条可能的道路:一是加大从中国进口,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二是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比选择本身更为复杂。目前,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相当惊人的规模。据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发布的数据,在 2023—2024 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 850 亿美元。
报告中提出,对于印度而言,选择外国直接投资战略或许比单纯依赖贸易更具优势。“关注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似乎更有希望促进印度对美国的出口,这与东亚经济体过去的做法类似”,
2020 年之后,印度以新冠疫情爆发和中印边境冲突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堪称“亚洲最严格的限制措施”。这其中包括严格限制对华签证发放,使得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商务合作、技术交流等正常的活动受到了严重阻碍,直接影响了双方企业合作的效率和意愿。
禁封数百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更是在数字领域对中印合作造成了沉重打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应用程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引擎。这一举措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使得印度的消费者失去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影响了印度数字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推迟批准中国投资的行为,让众多中企对印度市场望而却步。投资的延迟意味着项目的停滞、机会的丧失以及信心的受挫。对于追求高效和稳定投资环境的企业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致命的。许多原本计划在印度扩大投资的中企,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和收益,甚至停止了在印的进一步投资。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来培育本土产业,但这种做法却可能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中企在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无法为印度所用,使得印度在制造业升级的道路上失去了重要的助力。同时中企的撤离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影响了印度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市场的稳定。
印度若能摒弃短视的限制政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将是巨大的。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印度则具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双方的优势互补,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亚洲制造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