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零售巨头的沦陷之年。
这一年里,传统零售业里的三大巨头大润发、沃尔玛、苏宁都纷纷委身于互联网电商巨头。
这也符合人们当时对传统零售的印象。
当年,各大电商一年又一年不断刷新的双十一成交金额,与实体电商卖场的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正在此时,马云恰到好处的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即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大数据将商品生产、流通、销售进行升级,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物流”的新模式。
如今7年已经过去,马云当初砸下400多亿买下的大润发,发展如何了?
当年他提出的“新零售”,如今又是什么情况呢?
一、大润发不“润”了
2024年刚开年,就有两个不太好的消息从大润发传来。
一是在2023年全年,大润发在全国范围内一共关闭了9家门店。
二是2024年前两个月,大润发就宣布四家门店停止运营。
这些接二连三的闭店信息,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自宣布闭店开始,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的股价就在持续下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
这或许大润发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挫折。
1997年,台湾润泰集团的总裁尹衍梁来到上海。
彼时的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眼光独到的尹衍梁意识到上海今后的发展一定不可限量,于是他于19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大润发,希望未来能在中国的零售市场分一杯羹。
可当时的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和沃尔玛已经早于他来到大陆,并且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
但尹衍梁没有退缩,他意识到这两家商超都是由外资品牌控制管理的,中国还没有一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零售超市。
依靠着自己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行业经验,尹衍梁很快就在上海了开启了第一家大润发超市。
超市开业时,尹衍梁打出广告,说大润发是中国人自己管理的大型超市,会更多的给消费者让利。
这个广告一打出去,果然有很多顾客慕名而来,一时间大润发的生意丝毫不逊于其他的外资超市。
之后几年,大润发先后在大陆地区几个大城市都开了很多连锁超市,并且每年的销售额一直十分不错。
截止2010年,大润发的发展脚步依旧没有停下来。
在与欧尚合并之后,大润发一共在全国开了300多家门店,一跃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龙头,为自己赢得了“超市之王”的美誉。
2010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开始腾飞,线上消费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认可。
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大润发经过调整,在2013年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商平台:飞牛网。
但可惜当时飞牛网的竞争对手都过于强大了。
淘宝、京东、苏宁等等电商巨头,都让刚刚创立的飞牛网吃尽了苦头。
终于在深思熟虑之后,尹衍梁决定将大润发先后以400多亿元的价格卖给马云。
二、经过改造的大润发
马云接手之后,立刻就对大润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马云依托于支付宝强大且广泛的用户群体和阿里强大的线上客户,为大润发量身定做了一套改革方案。
经过改革,效果立竿见影。
仅仅两年之后,大润发的销售利润就节节攀升,最巅峰时市值一度达到1263亿元。
但在销售额上升之后,大润发的线下服务却悄然间出了问题。
2020年,青海的一家大润发超市竟然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标价与结算价不一致的情况。
多款商品的结算价都比标价贵了一到两元。
此事一出,瞬间把大润发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
之后的2021年,大润发又被曝出位于济南的一家店将隔夜变质的肉当做“9.9元特价肉”来销售。
这一连串的负面新闻,让大润发的消费者满意度暴跌,自此之后大润发的销售额也是一降再降,并不断传来关店的信息。
三、“新零售”如今表现如何
尽管口碑出现问题,但大润发近两年之所以频繁关店,仅仅因为如此吗?
并不是的。
最近两年,有许多传统的零售业巨头在我国大陆的门店数量都在不断减少。
因为按目前的市场来说,零售行业面临着“极度内卷”的经营状况。
一方面,类似“胖东来”般的将服务打造到极致的零售企业,依然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且热度不减。
另一方面,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将地价策略运用到了极致。
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很多之前风光一时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都收到了不小的打击。
目前,有很多大卖场都在慢慢转型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心,传统的商超结构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购物的需求了。
另外胖东来的横空出世也为国内其他零售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胖东来的爆火说明消费者不是不喜欢线下零售,只是因为你做的还不够好。
如今,大润发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
未来是成是败,可能都在这次选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