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跳跳说科技
现阶段中,不少的企业面临着在中国市场投资的阻碍。例如说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投资审查令,亦或者是炒作“风险化”等等,阻止更多的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增加投资。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外资投资也迎来了首次的下降。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在2023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金额为11339.1亿元,同比下降了8.0%。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1998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首次下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的阻拦是有效的,相反他们处于一个无效的局面。
根据德国公布德企对华投资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德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了4.3%,达到119亿欧元,创下了过去德国企业投资的历史新高。由此可见,在西方国家各种手段的阻拦下,所谓的阻止外企投资没有明显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明明出现了下降,却说这是一个无效的局面呢?
因为虽说是下降,但其实这样的变动是符合正常的范围。要知道,在去年的时候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处于下降的局面,且高达18%。其中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分别下降了28%和9%。显然,在多种因素,如地缘因素、经济增速放缓等等情况下,外资的投资放缓也是正常的波动情况。而且,对比起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幅度还没有那么达到让人“岌岌可危”的程度。
毕竟,德国企业的整体直接投资处于上升的水平。而按照目前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好来说,他们在新的一年或许还会加码投资,这相当于说西方国家的一些炒作其实没有明显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于外资直接投资这一方面,我方也早就表过态:继续对外开放,并且扩大范围。并且在下一步研究取消或者是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可行性,吸引更多全球的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一幕,并不是很乐意。因为我们国内的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亦或者是进入到海外企业,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对待。然而我们却要积极的吸引外资,加深他们和国内市场绑定的机会,这多少会让人心中有些不平衡。但如果这样想就错了。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想将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扣上“不安全”的名号,如果我们不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导致更多的外资企业撤离,这相当于自己证实了这一点。相反,如果我们扩大开放的范围,这就能让他们打不成自己的算盘。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也加强了我们自己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市场话语权。
就笔者看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国际化的运营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脱钩”造成一定的冲击。总的来说,我方这一步的策略还是走得相当正确。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欢迎对此进行留言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