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2023年07月31日22:25:03 财经 1891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见图

内容分7大部分,总计20条。上次听到“20条”这词还是疫情放开前的“优化疫情防控20条”。

那次的“20条”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三年的防控结束了。

那么,这一次的扩消费20条的出炉和公布,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可能的想象力和化学反应呢?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问题,值得结合现实,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唠一唠。

本文将基于对国家最新公布的“扩消费20条”详细梳理,用通俗易懂的可视化展示进行解读,结合中国经济当下现实情况和舆论的一些观点,对这一次的“20条”后续的影响和效果,进行深入讨论和有依有据,有态度有深度的分析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信号梳理:发改委最新恢复扩大消费“20条”,具体说了什么?


找了一个可视化信息图,一目了然: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见图

2022年以来的经济被动承压,归根结底都是总消费不足。

当然,总消费不足背后,和各界信心、国际经贸、进出口、收入、预期等又密切相关。所以,消费不仅靠刺激和发文促进,归根结底要让消费者有钱消费、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本次新发布的20条,从行文到表达,基本上来说延续了国家层面一贯的严肃和表达特色。

说的都特别的好,很体面,有依有据,而且条理清晰。但是主线,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新意。

全文看下来,其实核心主题并不复杂,是怎么让居民部门“快点花钱”。

“新20条”正是为了解决怎么“快点花钱”而制定的,主要方向是几个:

1,买车,禁止汽车限购,加快二手车成交,推动新能源车下乡

2,买房,楼市逐渐松绑,推进新棚改,推进“认房不认贷”

3,鼓励办美食节,演唱会

4,促进旅游消费,鼓励各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这里面还重点提了“落实带薪休假”

客观来说,一些互联网上关于这个20条的亢奋和吹捧,是有点过了,当下中国经济环境和老百姓关心的其实不是如何去花钱,而是如何在收入上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有一说一,理性客观,不吹不黑,实事求是。是不是这个意思?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聚焦关注热点,三个关键维度的分析和讨论:消费,楼市,汽车


这一次的20条,有一个很重要的设置是,对居民部门的现实需求的理解,和主流民众和舆论的理解,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偏移。

市场和老百姓面对经济压力,原本期待的是国家和政府加杠杆,然后让利于民,比如消费券,甚至是定期有效的现金,来缓解压力的。

这是2023年上半年积累下来的共识。

但是很明显,这一次国家层面,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发钱是不可能发钱的,现在默认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且缺信心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接近15万亿,虽然自己身边和网上都是一片哭穷和抱怨的声音,但屡创新高的存款数不会骗人,银行新增存款数不会骗人。

可以说中国贫富分化更严重了,但不能说中国没钱了。

而这次“促销费新20条”,显然不是冲着没存款的人去的。

早在年初,就已经瞄准了居民存款过高的这个火苗,要想办法“解决掉”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见图

文中提到“如何把居民的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一切的核心不是增加收入,核心是“解决居民超额储蓄”

所以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老不发钱?因为从上层的角度看下去,这社会就不缺钱,既然不缺钱给你发什么钱?

国家层面看宏观,讲数据,和微观环境中的感受和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

按照这次扩消费20条的全文意思来看,当下管理层面重中之重的任务,非但不是发钱,而是怎么让有存款的群体“快点花钱”。

网上有一个段子,很好的对应了很多普通民众的声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在发钱和发券间,选择了发文”

美国,欧洲都只懂得给老百姓发现金来应对经济艰难时刻,然后老百姓可以用钱去买食物,中国就厉害了,经济压力之下发文,那么,大家可以拿着文件去消费吗”?

当然,以上的段子,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也很好的折射了一些民间的真实想法。

“促消费”从来不是靠条文“促”出来的,国家可以靠一纸条文消灭一个消费领域,但要促进一个领域的消费,靠不了条文。


这次的扩消费20条,只能看作一个方向指引,从消费角度上来看,具体后续效果如何,还是看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各显神通了。

值得注意的,在“大宗消费”里,一共有四条内容,两条涉及汽车,两条涉及住房、家居。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发改委的文件,把住房和汽车问题纳入了“恢复和扩大消费”,并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能带来实质性利好吗?

先看楼市:结合近期各大城市,特别是较大、能级高的城市进一步放松调控是趋势。

但是,能不能拉起来,特别是全面拉起来,保守看法,还是很不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再看汽车:中国新能源车当下形势还马马虎虎,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基数占汽车消费市场的比例持续变大,增长速度也在放缓。

要可持续,肯定需要政策给力。更重要的,国内市场的需求,明显是无法满足新能源车关联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的,真的要在新能源车领域谋求经济增量,实际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出口。

亲朋好友帮衬消费,只能维持生存,还是要对外做生意,才是关键。


希望有钱有条件的群体觉悟高一点,国家需要你们掏钱消费,搞活市场的需求,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只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里面,躺着吃利息也不消费,国家已经明显的不太开心了。

现在扩消费还算客气的,是不是?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挖掘关键,展望趋势:接下来,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向前,怎么看?


从本质上来看,要促进全国性的“大消费”,要看到两个关键点:

1,税改

2,居民资产负债情况

中金的一份报告指出:

中国0.33%的人口,占据全国67%的财富,而7.05%的中产,拥有26%的财富。

数量最多的普通人,占总人口92.6%,仅拥有总财富的7%。

这些报告数字都在说明,如果想要“促消费”,“促大消费”,税改是必经之路,通过税改减少贫富差距,释放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才是真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给“居民减负”,也就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红线)居民杠杆率上升的过快过高,形成了中国人“未富先负”的状况

而图上只统计到2020年,2022年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已在61.9%,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从增速看,近十年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增量是世界最快的,这意味着这十年里不少中国人都已经背上较高债务,进行了大额消费。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房奴”,车奴,还有负债一族(创业失败,或者生意不利背负债务的群体)

有些人即便看上去过得是中产生活,但身上背的杠杆过高,不敢辞职,不敢消费,只能节衣缩食。

这极大限制了释放中产消费的能力,想要缓解这情况,就必须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着手。

这些实实在在让利于民,修生养息的关键,反而很难实现,这或许,才是中国当下经济拧巴紧缩的关键所在:

  • 比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让已经买房的背上高杠杆的居民,减轻还贷压力;

2023年7月份以来,越来越多声音开始讨论,包括建议下调存量房房贷利率,给大家减少点压力,但银行也是没啥积极反应。

  • 再比如银行给予高杠杆居民的债务展期,拉长还贷期限,减轻还贷压力;

而从很多信息看,银行对提前还贷,债务展期这样的事情是不高兴,不耐烦的,甚至各种花花绕,这就是强势,一个铜板也不愿意让的强势。

  • 调整税制结构,减少贫富差距,降低居民资产负债,这些都是促消费的根本;

这就更难实现了,至少来说,短期内是没有突破解决的有效办法的。

真正的有钱群体,敏感狡诈,信息优势,可能国家刚刚才有这个税收调整的意思,这些人马上就变卖资产,通过无数的渠道和门路,脚底抹油,跑路了。

和已经人格资本化的群体聊格局,道德,太没意思了。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实际上,这一次扩消费20条,还是一个“柿子要捡软的捏”的逻辑,从最容易的消费拉动,消费刺激,鼓励消费维度发力。

虽然没有解决和提到几个当下中国经济核心问题,但是也希望这样的一份文件,能够给中国消费市场和经济环境,带来一些积极正向的影响。

增加收入,降低杠杆,完善社会配套和福利,实际上,老百姓对于消费这个事情,完全不需要什么刺激吧?

新一轮的经济博弈,正式拉开序幕了。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应该如何顺应趋势,把握红利?


文章最后,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出发聊一聊,如何顺应趋势,把握红利:

1,从消费角度,还是要秉承和贯穿需要决定行动的原则,特别是经济收入没有形成明确增长表现和预期稳定以前,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对于个体和家庭的家庭经济稳定和安全,很重要。

这是良心话,非必需,不盲目扩大消费,不贸然进行消费升级,不胡乱进行大宗投资和过度透支,安全第一,现金为王。

2,从趋势红利的角度来看,2023年接下来消费关联的股票和相关实体投资,可能迎来一波红利窗口期。

但是不建议没有经验,没有行业沉淀和认知的群体参与,政策刺激,对于持续过程和最终结果而言,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短进快出的道理都懂,但是能知行合一的,基本没有人能做到。

3,对于一些借助政策动向进行利好鼓吹,特别是楼市和股市的关联和造势内容和观点,建议持怀疑和保留态度。

从“不卖,贵贱不卖”,到“好歹给个价,万一能成呢?”的一些市场态度转变来看,一些领域被套牢,高位站岗很难受的投机群体,当下的言论和观点,意图很值得商榷。

真有行情,这些人恨不得谁也不说,自己闷声发大财,怎么?这么容易就转性了?大彻大悟,要普及利好,带领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了?

人性本质,决定了很多唱多的论调背后,实际上不是为了自己解套,就是造势套利,没有例外。

真的好生意,好行情,在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从来没有例外。

大家理解我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吧?


当然,言归正传,国家发力,想要拼经济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后续更多的政策和动向,值得期待,这毕竟是一个好兆头好信号。

不要被戾气和负面情绪蒙蔽,而是要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到一些本质和关键。

这就是写下这篇文章最朴实的初心。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以上,就是对最新扩消费20条政策,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深入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流和分享。

一个重要的经济风向信号:最新扩消费20条,什么内容?如何解读?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微信竟有特殊功能?鸿蒙5.1真实体验来了,华为Pura 80真香 - 天天要闻

微信竟有特殊功能?鸿蒙5.1真实体验来了,华为Pura 80真香

大家入手华为Pura 80系列的原因是什么?高品质的外观设计?顶级的影像系统?还是跟我一样想要感受一下鸿蒙5.1的真实使用体验。说实话,在体验过iOS和Android之后,我对鸿蒙5.1有着很强烈的新鲜感。一方面,这个自带网红属性的系统,每次更新都能带来不一样
信用债ETF博时最新份额创近3月新高,机构:2025年信用债整体仍偏乐观 - 天天要闻

信用债ETF博时最新份额创近3月新高,机构:2025年信用债整体仍偏乐观

截至2025年7月3日 13:36,信用债ETF博时(159396)上涨0.06%,最新价报101.24元。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7月2日,信用债ETF博时近3月累计上涨1.16%,涨幅排名可比基金2/4。流动性方面,信用债ETF博时盘中换手60.27%,成交74.29亿元,市场交投活跃。拉长时间看,截至7月2日,信用债ETF博时近1月日均成交46.78
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贵州两名厅官同日被“双开” - 天天要闻

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贵州两名厅官同日被“双开”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7月2日通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陈少荣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资料图经贵州省委批准,贵州省纪委监委对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陈少荣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陈少荣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政绩观错位,盲目决策上项目,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
ST特信拟申请摘帽,如何消除财务造假影响备受关注 - 天天要闻

ST特信拟申请摘帽,如何消除财务造假影响备受关注

7月3日,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ST特信(000070.SZ)发布公告,公司已就行政处罚决定所涉事项对相应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重述,并针对投资者索赔事项充分计提预计负债。目前,导致公司其他风险警示的因素已经消除,且自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之日起即将满12个月,公司将于7月7日向深交所申请撤销股票交易其他风险警示。 财务造...
国内融资热度连续2年增长,但创企平均每一笔融到的钱少了600多万 - 天天要闻

国内融资热度连续2年增长,但创企平均每一笔融到的钱少了600多万

来源|IT桔子封面|公众号AI生成回顾今年上半年的创业企业股权融资,IT 桔子发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国内融资热度连续2年增长,2025上半年再创高峰,尤其早期投资持续活跃。而坏消息是,创业公司平均融到的钱更少了。真实的商业世界当然远比这复杂多了,而我们建立的数据模型是希望在复杂的世界中看见一些简...
半个月时间,苏州三家公司上市 - 天天要闻

半个月时间,苏州三家公司上市

今天(7月3日)拨康视云生物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至此苏州今年已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其中境外5家均为港交所上市目前苏州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74家其中港交所38家发行概况公司股票简称:拨康视云,股票代码:2592本次发行价格为
业内首个AI善治联合体迎来扩容,数字经济ETF红盘蓄势 - 天天要闻

业内首个AI善治联合体迎来扩容,数字经济ETF红盘蓄势

截至2025年7月3日 11:26,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931582)上涨0.25%,成分股华勤技术(603296)上涨5.28%,柏楚电子(688188)上涨3.03%,澜起科技(688008)上涨2.09%,浪潮信息(000977)上涨1.76%,紫光股份(000938)上涨1.23%。数字经济ETF(560800)上涨0.13%,最新价报0.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