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实习生 何凌霄
清晨的扁担山公墓,九十岁的杨银安身着玫红色外套,左手挽着外孙的手臂,右手紧攥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缓缓走向半山腰的墓碑群。在她身后,女儿捧着青团和苹果,女婿手中提着纸钱与香烛,三代人的脚步声叠在湿润的石阶上,惊醒了薄雾笼罩的清明。
“爹爹妈妈,三姑娘带着全家来看你们了。”杨银安弯腰擦拭着青灰色的墓碑,指尖抚过“杨述先、肖澜香”的刻字时微微发颤。她将菊花轻轻放在父母合葬墓前,又从袋子里取出两盏印着“福”字的瓷杯:“这是爹爹最爱的汉阳高粱酒,还有妈妈喜欢的青团,我都带来了。”
墓碑前的水泥台面上,三支线香青烟袅袅,纸灰盘旋而上,恍惚间将时光带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汉阳——彼时年轻的杨氏夫妇从仙桃来到贸易兴旺的汉阳谋生,用扁担挑着竹货走街串巷。
“那时候一家五口人挤在只有四十平米的屋子里,竹篾条堆到房梁。”作为家中的么女,杨银安的记忆里浸透着竹篾的清香。母亲削竹条做竹椅时的“沙沙”声,父亲编织竹床时虎口裂开的血痕,还有煤油灯下全家人赶工的身影,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童年回忆。“我六岁就学会了编竹筐提手,妈妈总说‘三姑娘手巧心更巧’。”家中虽不宽裕,父母却坚持送杨银安读书。“爹爹常说,竹篾越削越薄,人越磨越强。”于是,白天念书,晚上捆扎竹条成为了杨银安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
1957年的秋天成为家族命运的转折点。22岁的杨银安进入武汉电车公司工作,成为了当时车间里罕见的女性技术员。“被公司派到上海实习那半年,我天天泡在车间里面,只想着赶紧赚钱养家。”她至今仍然记得领到首月工资时的激动——28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倍的收入。
彼时大哥摆摊修鞋,二姐婚后生育五个孩子却无固定收入,赡养父母的重担与接济兄姐的责任,全落在这位“家里最争气的女娃娃”肩头,杨银安的工资也成为了全家的“保险绳”。除了留下几块做饭钱,剩下的工资全被她装进牛皮纸信封,寄回到汉阳家中。泛黄的家书至今珍藏在她床头铁盒里:“爹爹腿疼千万别再挑担,三姑娘来养家”。
“认真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当杨银安对着墓碑谈起父母教诲时,回忆起父亲当年做的竹椅能承两百来斤,靠的是每根竹条都扎得牢实。
“外公虽然没念过书,却在一言一行中教会了我们‘踏实做人’的朴实道理。”杨银安的女儿如今已经从电力系统退休,回想起与外公相处的日子忽然红了眼眶。这句贯穿家族几代人职业生涯的教诲,如今已传至第四代——杨银安的外孙也进入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新时代的‘蒸汽火车’变成了地铁,但家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始终不曾改变。”他说道。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