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胜曾做过一次访谈,作为曾经被的校园暴力受害者,他说“我害怕有一天我看到有人在(实施)暴力这件事,我不敢冲上去。”正如电影《第二十条》中,老师所说“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
作为学霸、脱口秀明星的徐志胜,看起来那么乐观,可 成年后再提到校园暴力,表情中依然窥见那些经历给他带来的回忆是酸涩和苦痛的。徐志胜鼓励说道,这些事要慢慢走出来,希望大家看到有走出来的人,我能走出来,大家也能走出来。可见,校园暴力并不是一个平行时空的故事,它也许就在我们对面,在我们身边。
央视曾搜集了100个校园暴力视频做出统计,“校园欺凌行为大多在围观下发生,87%的施暴现场都有围观者,并且没有人阻止。”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视频拍摄者大多是围观者,并伴随嬉笑、调侃和解说。现实中,多地曾出现过受害者遭遇校园霸暴力致死事件。
青海省一名15岁的中学生唐某某,常年遭受校园暴力,在儿童节那一天选择自杀。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中,他讲述自己常年遭受同学欺凌的细节,长期以来他遭受的欺凌包括拿饭盒、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脚水、洗头甚至殴打,遗书中他提到自己因受不了同学的欺凌选择离去。
近年来,很多影视剧以“校园暴力”为题材,并通过现象级的播出效果推动了社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令人心痛的就是,这些剧情不是编剧们凭空虚构,大部分改编于现实。
首先,校园暴力中,令人痛心的是施暴者、受害者都是孩子。身为受害者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决。身为旁观者的孩子,不敢出面制止,甚至误入歧途加入其中。大人们也往往忽视背后的隐患,多数通过息事宁人去解决。
2023年《黑暗荣耀》是一部大爆剧,同样体现出韩国社会对校园暴力的关注。编剧金恩淑的女儿曾经问她“我被人往死里打或者我把别人打死,哪一个更让妈妈心痛。”金恩淑正是带着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打开电脑,搜索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创作出了这部以牙还牙的现象级爽剧。
《黑暗荣耀》中施暴者妍珍、孙明悟、李莎拉是几个游手好闲的财阀后代,穷人出身的崔惠廷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施暴的对象,于是成为了施暴者的跟班,对东恩展开多年痛苦的折磨。成年后,东恩步步为营,对其一个个展开报复。这是一个复仇者的故事,黑暗的她身披盔甲用自己的方式审判那些伤害过她的人。
媒体采访中,金恩淑对结局设定给出自己的答案,她希望东恩们能够加油。现实中,自然不会存在上演东恩这样的复仇之路,但是勇敢面对施暴者,并且对他们提出“不”,寻找解决的出口,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校园暴力背后大人们的角色非常关键。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怪物》也插曲了一部分与校园暴力有关的故事。妈妈发现儿子行为有些怪异,来到学校与校长了解情况。校长冷漠流程化地处理来自家长的关切,没有仔细去深究孩子在校园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滑稽的是,要求本来没有对孩子实施体罚的老师低头认错,只想尽快解决这些校园插曲。这位老师也在这个事件中,遭受网络压力,生活陷入一团乱麻。
实际上,真正受害者是一个另一个男孩,因为长得像女孩子而被一些小男生嘲笑,每天遭受校园暴力,“被道歉”的孩子出于正义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同学才出现令妈妈担心的表现。这背后大人们息事宁人、敷衍了事的态度,让事件陷入重重误会,生出无数本不该发生的事端。
央视调查发现,177个校园暴力施暴者的学生家庭中,孩子犯错时,29%的父母选择训斥,14%选择打骂,孩子遇到困难和烦恼时,18% 的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谈心。大人们在孩子成长的缺失和放任,采取不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在某中程度上成为了孩子酿成悲剧的潜在诱因。
最后,社会的正义关切必不可少。从各类影视题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韩日,这样的事件早已不是“个案”。校园暴力最大的悲剧在于,施暴者、受害者是孩子,无力的竟是大人。
社会的正义关切仿佛它的“第二十条”,当受害者孩子明白受了委屈有正确的渠道可以解决,当施暴者孩子能够感受到无数正义凝视的目光正在审判他的时候,也许悲剧就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