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纪实
编辑/南柯纪实
<<·——前言——·>>
纪录片是一种以展现真实生活为基础的电影艺术形式。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人们通常根据主题和表现方式来分类,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纪录片风格。这种模糊的边界却正是纪录片独特吸引人之处。
纪录片具有新闻价值、真实性和深刻思考的特点,同时在艺术方面也有独特之处。它在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众多纪录片类型中,田园纪录片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和内心精神的家园,无论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或历史时期,都具有普遍的价值。
我们以日本的纪录片《小森林》为例,分析了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探讨了其美学构建和主题表达,希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田园纪录片的展现要素归纳——·>>
在中国哲学中,“田园冶”代表着一种相对隐秘的领域。不论是在篱笆下还是在南山深谷,这个概念承载了中国传统的隐居思想。它不涵盖整个自然界,只是自然美景的一部分。通过人文情感表达,它传达了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情感。
而其主角并非人类,而是这个田园环境中自然元素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田园环境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人的干预在自然中创造出一片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是将花草、树木、粮食、蔬菜等元素混合在一起,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近。
民风民俗表达了田园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根据自然资源的赋予形成了稳定的、可传承的价值观念,用符合田园生活的文化形式来表达这些观念。
这些文化形式包括民歌、舞蹈、戏曲、方言等,纪录片可以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示这些元素,唤起人们对遥远家园的记忆,让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感受到那份特殊的情感连接。
第三点是关于田园中的生产劳作。田园并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享受的空间,劳动和耕作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劳作可能会很辛苦,也可能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的情况,就像有时会出现“草多豆苗少”的情况一样。
然而,与现代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相比,田园生产的劳作并不受经济回报的限制。相对于人工种植和养殖,自然的恩赐更受人们欢迎。回归自然、依赖自然获得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也赋予了劳作和生产更加生动的生命气息。
<<·——《小森林》的美学意境赏析——·>>
日本田园纪录片《小森林》是根据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它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市子逃离繁忙的城市生活,回归自然,在田园中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分为两部分,分别以夏秋和冬春为背景,生动地勾勒出了日本田园风光,真实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
影片的特点包括稳定的环境、简单的情节、少数的角色以及大段的独白。这种风格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如泼墨写意,创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画面,展现了独特的美学构建。
《小森林》可以被归类为“伪纪录片”,因为它用虚构的方式呈现了客观真实的生活,更符合观众的观赏习惯。这部电影分别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观,但几乎没有复杂的情节,完全依赖季节的变化来推进故事。它有意地淡化了生产劳作的艰辛,甚至将之视为一种美的表现,突显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平和。
在影片中,清晨、正午、黄昏等不同时间点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命特征,而浓雾、阴雨、冬雪等气象变化则如同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一样,为故事增添了层次和情感。
《小森林》毫不吝啬时间和精力来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然而,在更微观的视角下,它也展现了一块小小的田园生活,大小恰好如一亩方塘,这使它变得格外独特。
影片中的女主角对于周围的山川风物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但她时常怀着感激之心。她关心着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努力守护着宁静田园的美好。她毫不犹豫地从大自然中采集食材,将自然的丰富和人类的简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慷慨地向人类提供和分享,这一美德也传承在人际关系中,融入了许多感动和亲情的元素。在《小森林》中,乡村居民的善良和朴实通过栗子这种随处可得的食物得以表达。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烹饪方式都传递着同样的温情,这里物质不仅仅代表财富,更是人际关系的纽带。这种善良和朴实的品行本身也象征着淡泊、宁静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田园生活本身就代表了与世无争的理念,而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只是一条简单的距离。
影片《小森林》特别强调了稳定的社会关系,村民们代代相传,互相支持,在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上前行,形成了一种后喻文化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机械化截然相反,也是纪录片对现代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批判和反思的表现。
每一片草地、每一棵树木、每朵花朵和每个水果都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丽形态。它们之所以宝贵,是因为这种美丽不需要人为创造,只需从大自然中采撷。
在电影《小森林》中,大部分情节都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通过田地劳作、山间采摘、食物制作等方式来表达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
她不断思考生命的真谛,例如枝头腐烂的果实,虽然经过坚韧的成长最终却被流逝,或者丢弃的种子,在严寒冬季之后依然能坚强地生长、开花和结果。田园生活的美丽不仅在于最终的结果,更在于整个过程中的美妙。
美丽的自然景色无法掩盖人的孤独。电影《小森林》展示了看似宁静的田园生活,但却无法掩盖因物质困境而带来的烦恼。这一切问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女主角经历了母亲的离世,被抛弃后,开始独自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产生了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的感觉。
在许多日本电影和电视作品中,都强调了被遗弃者的心理状态,这反映出日本文化中对待自然、生命和个体的复杂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可能与日本曾经的动荡、狭小、压迫、艰难的生存环境有关。
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稳定的生存依托,但往往被严酷的环境所抛弃。在自我面对悲伤和挫折时,他们形成了坚强的生存精神。这进一步展示了田园生活中的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生存态度。
<<·——《小森林》纪录片镜头语言构建——·>>
《小森林》中的电影镜头包括两种主要类型:运动型和固定型。一开始,运动型的长镜头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个季节的开头,女主角市子骑着自行车在青山绿水之间穿行,除了偶尔的特写、侧影和中景,整整一分钟的电影镜头都是她骑车的背影,以及大自然中美丽的田园景色。
而固定型的长镜头则呈现了自然风光的一角,包括烟雨中的田野、袅袅上升的炊烟、独立的山鸟等。同时,这些固定型的镜头还展示了人物专注于某项工作的场景,例如与美食相关的加工和制作过程。
电影中巧妙运用了长镜头,最大程度地淡化了“人”作为主要角色的存在,包括女主角市子。市子成为了影片不同部分之间的过渡载体。无论是她从大自然中采摘食材,还是与村民互动劳作,甚至是回忆母亲和食物的情节,这些长镜头都具有象征性的时间流逝功能。
例如,市子将面团放入烤炉并拨动灰烬的场景,然后镜头切换到户外的雨景和雾景,接着市子回来打开烤炉的场景。这些长镜头预示着烤面包所需的时间的流逝,不仅与影片的主题"景色"相呼应,还有效地连接了相同场景的不同时间点,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断续或中断。
《小森林》中对空镜头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而且与长镜头有很大的重合部分。每个镜头段落的开始、过渡和结束都包含了大量的空镜头,同时也运用了一种"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举个例子,在“夏篇”结束时,市子感叹着“天空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然后画面切换到天空中的鱼鳞云。而在“冬篇”结束时,市子再次凝望天空,看到小森的上空一半是晴天,一半是阴天。这些不同的空镜头很好地反映出角色内心的情感。
尽管大部分空镜头并没有情感上的意义,而且在镜头之间频繁出现,但每一帧都展现了小森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朴实。这正是空镜头的价值所在,它呈现了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广袤,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美学意识。
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人安德烈·勃勒东曾指出:“超现实主义是人类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影像艺术的超现实性的重点在于突破艺术的理性,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进入超越现实的境地。”
从这一特性来看,超现实主义镜头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受到一些限制,因为它涉及到“真实性记录”的矛盾问题。
然而,《小森林》是一部伪纪录片,它精巧地将超现实主义镜头的语言运用在影片中不同段落之间的过渡中。这反而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赋予了时间和空间更深刻的寓意。
在《小森林》中,有两组明显的超现实主义镜头,一组用于描述空间,另一组用于描述时间。在空间的超现实主义镜头中,市子身处于被梅雨季节所包围的屋檐下,整个空间就像是潜入湖底一样。
她穿着潜水装备,包括脚蹼和手蹼,然后跃入湿漉漉的空气,仿佛一条解放的游鱼。这个画面呈现出她放弃了作为人的身份,也意味着她抛开了人类的烦恼。
而在时间的超现实主义镜头中,市子努力清除稻田中的杂草,但却苦恼地发现,杂草在短时间内又长出新芽。当她伸出手掌时,一株草苗瞬间从她的手背冒出,迅速遍布全身。这两组超现实主义镜头通过画面语言生动地表达了人、自然和生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小森林》这部田园纪录片中,人物以及人际关系的呈现较为模糊,如市子与母亲的关系以及市子与陌生来客之间的关系等。
为了避免过多使用长镜头和空镜头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采用了不同角度的拍摄和剪辑,主要使用了短镜头和画面分割的组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影片切换镜头,创造了一定的快节奏特点,以平衡影片缓慢而悠长的叙事风格。
举个例子,在“秋篇”中,市子回忆母亲烹饪青菜的方式。这个回忆叙述既保持了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又运用了一组短镜头切换,包括市子炒菜和母亲炒菜的镜头。画面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切换步骤包括市子、母亲、市子上半身加母亲下半身、母亲全身、母亲上半身加市子下半身、市子全身。
此外,还包括母亲和女儿隔空面对的镜头,或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结合了上半身和下半身、手部和面部的元素。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具有象征性意义,代表了市子成长为"母亲"的过程,同时也为影片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性,以减轻大量山川风物的长镜头和空镜头所带来的枯燥感。
<<·——结语——·>>
在国产纪录片的制作中,往往存在大量素材的堆砌,将太多的责任压在记录本身上,这导致了急于展示的心态,但却常常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此外,线性叙事和明确的主题意图也使得传播过程中难以形成探索效应。
通过借鉴《小森林》的美学意境和语言构建,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哲学。
我们应该着重塑造典型要素,如田园的消失与城市的崛起、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维系、出发的无奈与回归的艰难,以促进现代中国社会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充分利用田园空间的自然优势和历史传统。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和探索这些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 胡晓春. 农村文化纪录片的美学元素与传播———以《记住乡愁》为例[J]. 新闻战线,2017.
[2] 殷洁. 论吕本中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不同选择[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 马少华. 文艺电影美学嬗变———以《小森林》系列电影为例[J]. 电影评介,2017.
[4] 曹亦千. 论《小森林》 的叙事特色[ J]. 电影文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