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把别人当回事,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TA要这么对我?”

“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大家都视而未见?”

“我要怎么做,才能让TA不要这么对我?”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时刻?

你会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为了一个好的评价而委屈自己?

因为有期待所以有畏惧,以至于我们常常对自己苛刻:

总觉得,好像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总觉得,自己应该付出更多;

总觉得,只有压榨自己才配拥有对应的回报。

无数个“总觉得”拉长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我们既得不到心中所想,也找不到最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他总是不重视我,

所有人都排在我前面?”


都说这世上最难戒掉的是“求认同”的瘾,就好像用丝线捆着心脏,动一下颤一下,赵兰就有这样的瘾。

和老公清泽从校园到婚姻,她很珍惜这段感情。

起初,珍惜的方式就是上学时跨过半个城区去给清泽洗衣服、陪他上课。

每当周围的人说“有这样的媳妇儿算是捞着了”时,赵兰的心脏瞬间满血。

结婚后,赵兰格外期待来自清泽的“点赞”,明明不擅长做饭,却要在放假时花一下午时间做上一桌菜。

但清泽毕竟不是偶像剧男主,他很难面对一桌并不太美味的菜肴说出:“是你做的我都喜欢”,他只是有点无奈又苦笑:“没必要这么辛苦,想吃出去也行。”

等了一天的赵兰听到这句话,直接读出了“我不领你的情”的意思。

然后赵兰摔下筷子就进了房间,可让她更生气的是,清泽除了敲敲门问她怎么样之外,没有进门哄一下,更别提搂搂她说对不起。

赵兰觉得非常委屈,自己在认真努力地经营婚姻,怎么让对方说一句“辛苦了”这么难?

类似的事件在频繁上演,赵兰不断地打破属于自己的原则,只为了让老公“觉得她很好”,

比如主动包揽家务,家里总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主动照顾公婆,过年过节买新衣,包红包。

她觉得自己表现得足够明显,可丈夫总是没当回事。

同时,她也很痛苦,为她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为各种压制不住的负面情绪自我厌恶。“求认同”到了最后,成了“求痛苦”。

显然,她把开心和不开心的按钮放在了爱人手中,以至于她要紧绷着自己的一根弦,活在焦虑与恐惧中,被动且不自由。

而清泽又何尝不是筋疲力尽,他不需要家里总是那么干净,他不需要妻子如此委曲求全,他想要一个快乐的妻子。

多年的夫妻,他明明知道赵兰要的就是“你真棒”“太辛苦了”“娶了你真是天大的福气”,但他觉得这些话应该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

一个拼命要,一个拒绝给,两个人都感到委屈失衡,都在婚姻里不停内耗。


“为什么父母总对我这么冷淡,不肯定我?”


家住考试大省山东,宁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串可以论斤论两的数字。

上学时,110分等于可以吃一顿红烧肉,130分等于可以考虑买一台pad;90分等于被冷脸相待一周,70分等于每晚凌晨一点睡……

尽管今年已经39岁了,她还会做类似的噩梦——上考场什么都不会,回到家就像跌进了无底洞。

让父母满意,可太难了。

上学时的成绩、上学中的奖学金;毕业后的工作,工作中的考级。宁子觉得,每当她闯过一个关口,总会有下一个挑战在等着她。

她不断地拿出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成绩,比如考上公务员,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副处,可是得到的父母的关爱不过寥寥。

也许是为了吸引父母注意,也许是为了报复他们的“忽略”,宁子突然闪婚闪孕了。

对方是个和宁子截然相反的人,家里希望他怎么做他偏不做,这种“敢于活出自我”的态度让宁子非常着迷。

这段婚姻被大家一致劝阻,可宁子走进了“拒绝讨好”的死胡同,看着父母被气到抱头痛哭,心里还生出报复的快感。

可是丈夫也没有与她产生所谓的“灵魂共鸣”,他同样没给宁子想要的赞美和肯定;草率地进入婚姻又让她对丈夫没有足够的了解。

结婚的第六年,宁子起诉离婚了。

经历过这许多,宁子很感慨——一开始她想要的只是一份肯定,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跑偏?

其实,一个没有能力真正接纳和爱上自己的人,不可能给予别人真正的爱。即便给,给的也是希望被肯定、被认可、被爱的期待。

如此,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你给别人的是什么?

可以确定的说,当你的给予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你就难过愤怒时,你给的不是爱,是期待回报的要求。

父母并没有做错什么,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而另一方面,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

人常常觉得伤害都来自于别人的不认可、否定、评判、贬低,看不起、攻击。

其实,我们又何尝在跋涉人生的路上给自己鼓励呢?

换言之,经常的否定、怀疑、评判、不接纳甚至是冒犯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

大家总是看不到,也不感激?”


双方父母离得远,美丽不得不在孩子出生后被动地成为了全职妈妈。

丈夫一再保证,即便她回归家庭,也会一直肯定她的付出和价值,不会认为她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但即便丈夫体贴,美丽也无法面对周围人的目光。

楼下遛娃时,一群带娃的长辈带着玩味的目光看着她一个年轻妈妈,仿佛她穿得好一点都是在浪费丈夫的钱;

女朋友们天天在朋友圈晒美好生活,可她却在和屎尿屁打交道。

为了找到平衡,美丽决心把对自我价值的寻求放在了孩子身上——培养一个最好的孩子,就是对一个女人的最好褒奖。

她为孩子制定了全面的早教计划,脑思维开发、游泳、绘画……

两三岁的孩子带着对新鲜环境的探知,学什么都很快。那些埋在美丽心底的苦闷好像也随之不见了。

一晃多年过去,孩子一直按照美丽铺设的路子在走,对自己的要求也格外严格。

十岁的时候,当他看到不应该出错的题,就会拍打自己的头;哪怕作业再多,他也强迫自己必须周五晚上做完。

渐渐地,美丽察觉到不对,孩子总会写两个题就看向自己,用眼神寻求肯定;

而自己明知道不应该,还会炫耀似地把孩子的作业、背诗的视频发到家庭群里,在一排排点赞里找到成就感……

她突然意识到,母子俩都是奔跑着的兔子,追逐太阳的影子,误以为那就是可以果腹的胡萝卜。

诚然,美丽一定是爱孩子的,但相比于爱,这更是自我价值的情感投射,是缺乏内心自洽的外寻,是变相的以孩子当做成果,寻求别人的认同与肯定。

我们无法全身心接纳自己,也就无法将“爱孩子”这件事回归于“爱”本身。

即便成为了父母,我们也可以承认——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希望被赞美、被看见、被肯定的孩子。有时会因为自己没有被看到、赞美、肯定而伤心,或因此而选择远离。

其实,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肯定和赞美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没有得到期待的赞美也并不代表对方的不认可。

当自己因没有被看到而伤心难过时,都要有一个曾经受伤的自己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也看到了你的进步”,去给与自己肯定和鼓励。

只有给自己这份饱满的力量,孩子才有可能从中获取更充足的人格营养。



如果每段故事里都有你的影子,却又不确定TA到底是不是你,不妨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1、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感觉很难与别人相处融洽?

2、你是否总觉得自己不被喜欢?

3、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热情不被回应?

4、你是否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勉强迎合或装作无所谓?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请告诉自己四句话:

1、我很好,我在努力,我一直都有进步。

2、我想要什么呢?我喜欢什么呢?让我为自己的喜欢买单,让我为自由的自己感到高兴。

3、只有弱者才带着“我可怜”的思维。我能从容生活、快乐赚钱,我是强者更是主宰。一切由我发起和创建。

4、拥抱自己,宠爱自己,赞美自己,鼓励自己。这浮沉的生活里,别人的看法再怎么变化,我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

付出与失望,得到与遗憾。我们一定曾在这样的漩涡中迷失,让别人的思想、评判支配我们的行为。

但最终我们会知道,挣脱漩涡的反作用力,不过是锚定本心,不再被“意难平、求不得”的水草牵绊,找到且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