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极致修养:3个“不”

情感话题解读,带您走进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忧人,但你要懂得放过你自己!

文 | 风停夜泊

原创 · 抄袭必究

一个人的极致修养:3个“不”!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可以说,人活一辈子,虽然没有生命的轮回,但有因果的循环。

当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同时坚守住静的妙境。那么人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以“真情难求”的方式,各自以“价值交换”的形式存在。

有些人际关系之间,无需多言,就可以通过听觉把承诺记在心里。

有些人际关系之间,拍着胸脯的肝胆相照,不过是利益前面的一块遮羞布。

有的人,为了你好,是真的为你带去了好处。

有的人,看似为了你好,实际上,从来就没希望你好。

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跋涉的人,多见一些人说:

我实话实说、这是为你好、我性子直……

曾经听闻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刀子嘴的人,心比嘴还锋利。

真正为你好的人,会设身处地为你考虑,为你的好是真的站在了你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真正的为你好,也在被接受和感恩中,一直被人赞美。

相反,有些人的为你好,是为了他自己舒坦。至于你到底是不是想要这样的好,他从来就没真正考虑过。

所以,这样的为你好,一直以你不知好歹、活该又让你备受折磨的存在。

我们常说,人这一辈子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修行,是在修养中不断顿悟自己、顿悟世事。

当一个人真正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因为一个“悟”字,便开启了极致修行的大门。

《道德经》中说:言有宗,事有君!

讲的便是,人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忠心。

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并做到心口相一,同时又能不以己度人、以利益视人情的时候……

这个人,一定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成为受人敬仰和爱戴的人。

生存于世,活着是一种加满玄机的曼妙与窟窿相对的尴尬。

唯有顿悟之人,才明白,这一辈子,一个人极致的修养,就是管好自己!尤其会做到如下3个不:

1:不背后论人长短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讲到: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的释义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现实人际关系中,越是背地里乐得论人长短者,大都是嫉妒心强、私心浓、见不得他人好的人。

之所以背地里论人短长,是想通过不光明的手段,让他人深陷黑暗的深渊。

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暗争”。因为,明斗不过,只能如此。

真正修行到了极致的人,只管全力以赴经营自己的人生,从不以恶意伤害他人来成就自己。

人最好的修行,是修心!心善之人,必得心安。

如此之人,又怎会对他人品头论足、不考虑他人现实现状而对其共情呢?

品头论足,与真正意义上的为他人好,从来都是正与邪的两股力量。

2:不对他人的生活,干涉太多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句话,堪称《道德经》真本书给人最深指引的句子。释义开来,便是:

人,应该保持着淳朴无华的本质,要懂得减少私心贪欲。

人大多数的不快活,都来自于超脱本心的贪念和私欲。

而过多干涉他人生活的人,一般是要在他人的生活中,获得个人利益者。其中,最大的利益,便是他自己真切感受到的“存在感”。

通常来说,这种人,大都是内心缺乏自我认知和自卑的人。所以,才要通过过多涉足他人的生活,而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自我满足。

换句话而言,这样的人,大都太“闲”了。

人的修行之路,是一段逐渐回归自我的路。在回归的过程中,从自我价值的实在打造,获得成就。而这个过程,大都会让人忙碌不堪,根本无暇顾及自己以外的琐事。

尤其,不会闲到做出让他人厌烦不已又让自己招恨的事情来。

3:不随便否定他人

对他人的一贯否定,是用自负掩盖自卑的直接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明明很自卑,却不愿意提升和蜕变,最后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与赞同,就用否定他人来彰显自己的“无所不能”。

婚恋关系也好、友情关系也罢,亲人关系更是如此。一个人有多自卑,就会在各类关系中,对待自己亲近之人有多少否定。

最后,人人得以疏离后,便再难做关系修复了。

《道德经》这本书中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三种好的方式方法,只要掌握并保持它,人就会不断获得更好的修为。

其中,第一种是仁慈,第二种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人人都会有自卑的特质,但并非每个人多会因为这样的特质,做出令人无奈的啼笑皆非事。

可以说,人生经营的修行中,自我认知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失去了自我认知,光为了掩盖自卑而自负去否定他人,这一生也只可潦草了。

人生一世几春秋,浮生年华似水流。若要余生多自在,反向镜我最难求。

《道德经》中还有一句格外令人顿悟的话讲到: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一个人,在面对世事时,若懂得谦退无争,就是在给自己留余地、后路。越是谦退无争之人,越能在众人之中处在领先的地位;

同时,惯于将自己置于险阻本身的事情之外时,反而能在理智和清醒中,保全自己。

做人,往往因为无私和成全,而成就一己之私。

心理学中讲,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自私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私。

可以说,《道德经》之所以时值当下,仍然受人追捧,就是因为——它的问世,一直以历代人的导师身份存在。让人们在忘我、无我、畏我中,感受到活着的真正意义。

如果你身在一段人际关系中,遇到了恼人的事件,或者你想要让自己的修为更上一层楼,真的强烈建议你看看《道德经》。

在这里,把《道德经》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潜心研读的你,一定会有所获。愿我们以书会友,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情,是人在世间的炼狱。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才能修成正果!

—End—

话题讨论:你认为,人最好的活法是什么?把你心中不便对别人讲的话,留在下方评论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