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上坡路的3个迹象,越早知道越好

看完这本书,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成事的心法部分,身份认同、语言表达和压力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做好心理建设,明确个人身份

想象一下,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

我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你是个干大事的人”。

我们办公室有一幅字,上面写着:我们很贵。

若你还没富,请先让自己像一个富人,用富人的思考方式、用富人心态、富人思维武装自己,改变自己的气质,让自己看起来更具“富人气”……

看到他的这些语录,你会不会心生鄙夷:这不是给自己灌心灵鸡汤么,靠画大饼怎么能让自己变富变贵呢?

作者周岭在《认知驱动》里谈到的这个人是剽悍一只猫(猫叔),非常成功的个人商业顾问,畅销书《一年顶十年》的作者。

深度接触猫叔后,周岭发现他的所言并非狂妄,而是皆来自亲身实践。

这其实是推动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力量——心理建设,即明确自己的身份目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能干成大赛,那就真的很难改变命运。

这让我想起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一段经历。

他的高中老师,曾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以后一定都是农民。”

很多同学就奉为命运的旨意,要么半途退学,要么考一次就放弃了。

唯独俞敏洪坚信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考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在第三次参加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从此改变了人生际遇。

曾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

很多人很难成功,不是没有能力,恰恰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没有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即使当好运眷顾时,也可能因为心理准备不足而错失机会。

周岭说:“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的改变自己。”

重塑自己身份的过程,或许有点难。但只有迈出这一步,才有可能获得成长的动力,在遇到困惑和挫折之时选择坚定地前行,最终创造不凡的人生奇迹。


借用语言模式,改变思维习惯

我上初中的时候,其实一直不太自信。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

数学老师把我叫出教室,说有个参加数学奥赛的机会,我推荐你报名。

当时,虽然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排名前三,但是自认为还达不到参赛的水准,便下意识地回应老师:“我不行。”

结果,老师说“还没有尝试,就说‘你不行’?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不行,还有谁能觉得你行呢?”

自那以后,我好像变得更勇敢了,乐于尝试新鲜的挑战,做任何事都告诉自己“我能行”,也开始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

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你的语言决定了你的思维,还是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语言和行为?

我们的固有认知,会觉得心里想什么,嘴里才会说出什么,语言应该是思维的产物。

然而,周岭在《认知驱动》一书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

正如《富爸爸,穷爸爸》中记录的这个片段: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则会建议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富爸爸认为,当你下意识地说出“我付不起”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问“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则会让你的大脑动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给出否定式的结论,认为自己“做不到”。一旦用这种封闭的语言关闭了思维的主动性,你就会放弃思考解决方案,从而让自己真的陷入做不到的泥潭中。

不妨试试对自己说“我只是暂时做不到”、“我怎样才能做成呢”,换一种表达,意味着这件事通过努力可以达成。

语言带给一个人的心理暗示,会直接影响思维的出发点,从而影响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正如周岭所说: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一段成长之旅的觉醒,可以从改变语言开始。


保持适度焦虑,激活成长动力

最近有句话很流行:“人不是叫醒的,而是痛醒的。”

20多岁的时候,父母劝你少熬点夜,少吃垃圾食品,多注意身体,你是完全听不进去的,因为这个时期你的身体还很抗造。等到一定年龄,体检报告逐年亮红灯,这才开始下定决心,锻炼身体,注重养生。

初入职场,感觉终于可以逃脱学习的压力了,不用考试的日子太爽了,于是下了班就追剧打游戏。直到有一天,你出现在公司裁员名单上,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毫无竞争力。

作者周岭认为: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太大的压力或没有压力都会使我们生活不幸,唯有适度的压力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幸福源源不断。

所谓适度,就是在当前最佳水平上再加一到两成的难度。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一劳永逸,所谓的安逸很可能是潜伏的危机。生活中有一点压力和焦虑,其实是好事。它们能让我们保持警觉,避免能力退化,从而进化成更优秀的版本。

电影《功夫熊猫》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熊猫阿宝本是一家面条店的学徒,日子过得还算舒服。他渴望学习武功,但他太胖了,所有人都瞧不起他。直到遇到乌龟大师,他意外成为神龙大侠,被迫走上了习武之路。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打赢了强大的敌人,拯救了家园。

试想,如果阿宝一直做面条,不敢去突破,又怎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普通人来说,成长就是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在艰难中突破自己,然后获得新的能力和见识,

贪恋舒适区势必会走向退化,聪明人都会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只有在挑战中修炼自己的耐压性,不断扩大能力边界,才有机会赢得人生的掌控权。

写在最后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其实也涌动着很多可能性,每个人都有成就自己的机会。《认知驱动》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可以实操的成长方法论。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贝南·塔布里兹和迈克尔·特雷尔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外面裂开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内部裂开来,则意味着新的生命破壳而出,伟大的事物都是由内而外产生的。”

只有破除了认知上的藩篱,才能做成一件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不妨跟着这本书,从最简单的3个小习惯开始练习:

做好心理建设,明确身份目标;

重塑语言习惯,积极推动行动;

保持适度焦虑,挑战能力边界。

希望我们都能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系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与理想的人生惊喜相逢。

本文作者:VV安,秋叶写作营学员,曾任行业TOP1上市公司中层管理者,品牌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MBA,驰骋职场的治愈系成长教练,多平台签约作者,愿用文字温暖精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