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肢体语言,让你的交流赋予一定的意义

上个月小区内,王妈与刘妈各自领着两岁的孙子在一块玩耍。玩着玩着,王妈的孙子一把就把刘妈的孙子给推倒了。被推倒的孩子哇哇大哭,王妈急忙脸带歉意,伸手去扶倒地的小朋友。

站在一旁的刘妈一脸的不悦,尽管她的孙子没事,可王妈一脸真诚地说着“对不起”。刘妈却皱着眉,严肃的脸上没有一丝原谅的表情。王妈读懂了刘妈生气的肢体语言,一个劲地说着对不起,略显尴尬地抱着孙子离开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除了说话之外,肢体语言也同样是沟通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肢体语言的运用有时甚至还优于语言本身,从而让沟通双方能够对彼此的意见一目了然。

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刘妈,虽然她并没有说责备的话,但她的肢体语言透露出的信息是十分的不满。

艾伦.·加纳说:“人际交往中,人们通过动作也可以表情达意。”

弗洛伊德也说:“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不管他是否正确,所有的行为都会被别人赋予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非语言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得好能帮助我们表达喜好的感情,还能在特殊情况下,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如:

在疫情期间,我曾在网上看到报道说,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他们把换瓶、测血压、测体温、打针、抽血等这些项目,专门设计了肢体语言,靠一个手势与同伴交流,成为抗疫“新姿势”。

那些“肢体语言”极大地为医生和护士们传递信息带来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同语言交流一样,非语言交流也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助非语言信号来传递我们的友善。比如:

微笑、开放的姿态、身体前倾、身体接触、眼神的交流、点头。

这些信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大的友善和开阔的社交环境,也会让紧张远离我们,让自在和成功离我们越来越近。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公众形象非常积极,是大多数政治人物无可匹敌的。他的奥妙之处就是手势和表情。

爽朗的笑容是奥巴马的招牌表情,他开放的姿态总是表现出友好的信息。此外,他的身体总是微微前倾,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与人握手时,总会使手处于上部位置,而左手则握住对方的右臂。

他通过眼神打开与对方交流的通道,用点头表示对谈话感兴趣。奥巴马具有肢体表达的天赋,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学会肢体语言可以告诉对方我们发出或者收到信息的感受。通过动作表情达意,让我们的交流赋予一定的意义。那现在,我们就掌握它并用起来吧!

#笑薇读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