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农村老人有两儿一女,最后选择改嫁,别人都夸她选对路了

那一年,李婶已经过了60大寿,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按道理应该在家享享清福的年龄,可是她选择了改嫁。不知内情的人,都认为这一大把年纪了不该走这条路,在家看看孩子有多好?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李婶确实有她的难言之隐。

李老汉在世的时候,学得了一手铁皮手艺,农闲季节推着一辆独轮车走街串巷的修补一些铁皮器具,同时也捎带着卖些铁桶或者铁水壶一类的生活用具。再加上种植着几亩土地,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大儿子大宝毕业之后,李老汉就专门在家拾掇农田,大宝就接过了父亲这个活,每天到山区下乡跑生意。日子久了,和山村里的一位姑娘有了好感,三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恋人。

李老汉听了之后自然很高兴,赶忙东拼西凑,给大宝盖起了一处新瓦房,又托媒人前去提亲,对方父母经过暗里打听,了解到李老汉在村里的声望很高,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这门婚事。

就这样,两亲家为好作亲,也没花多少彩礼,就把儿媳妇娶进了刚刚盖起的四间新瓦房里。

自从儿媳妇进门之后,两个老人第一次当公婆,总是稀罕不过来,生了孙子之后也是跑前跑后照顾的很周到。

紧接着小儿子二宝也到了结婚年龄,这个时候,农村找婆家已经发展到必须有一栋平顶四合院房子,全部盖下来也五六万块钱以上。

但是为了小儿子的婚姻大事,想尽千方百计也得把房子盖起来,不然年龄越拖越大,耽误了儿子说亲,后悔就来不及了。于是在亲戚朋友那儿借了一笔款,盖起了一座豪华大房子,媳妇也很快娶到了家。

大波媳妇看了弟弟住着这么好的房子,心里有些不悦,感觉公婆对自己有些不公平,但是嘴上又说不出口,可是这件事却为以后埋下了伏笔。

两位老人自从把两个儿媳娶进家门之后,年龄也开始一天天变老,为了图个清净,在村里找了一处闲宅,开始过起自己的清闲生活。同时也把土地分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只留了一亩多地。

自从搬出来之后,李老汉要求两个儿子每年交1000块钱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种的一亩多地不够全年的生活支配。


可是事儿并没有想得那么好,自从二宝结婚之后不到一年,生了个孙女,由于婆婆离得他们很远,孩子都是二媳妇一个人照顾的,为此也产生了很大的怨气。到了年底交养老费的时候,二宝媳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嫂子家的孩子从小都是有公婆二人照顾起来的,而自己的孩子,婆婆没有伸过手,这钱说什么也不能交。

大宝媳妇一看老二不拿这个钱,自己更不能拿这个钱了,当初结婚时住的是四间瓦房,弟弟结婚住的是大平顶四合院,同样是亲儿子分配有些不公。大宝夫妻俩经过几年的打拼,又花了五六万块钱翻盖了新房,交养老费可以,必须把房子的差价补回来。

就这样,两个老人一分钱没有得到,还惹了一肚子闲气。一年到头靠着那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女儿虽然时常拿点东西过来看望父母,但毕竟不是长久的,从根本上还是解决不了老人的生活问题。

时间不长,李老汉倒下了,而且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由于手底下没有钱,只能躺在病床上等着咽那口气。两个儿子都感到各自心里委屈,从得病的那一天起一直到死,都没有掏过一分钱。父母的一亩多地也转给了邻居种植,生活也越加困难,

李老汉死后,李老太生活无望,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她只好选择了再嫁。乡亲们评论这件事:这条路算走对了,不然的话就会活活被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