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千百年来,流行着一种传统观念:养儿防老。
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人人都争前恐后要生个儿子,以防老来后无人照料。
至于生个女儿,那是其次,毕竟女儿长大后,是要嫁人的,是留不住的,女大不中留嘛。
这是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但我通过多年的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种观念给推翻了。
现实版的养儿防老,我觉得是养女防老才对。
例一:村里有一老妇人,今年贵庚82岁,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今年60岁,至今单身;二儿子46岁,离异无子;女儿已嫁,家庭幸福美满。
老妇人年纪大了,身体免疫力低下,常年体弱多病,每次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得住院。
两个儿子,每次把老妇人送往医院后,剩下的就是焦虑与惆怅了,至于服侍老人,两兄弟没有经验,也没有这份耐心。
这时候,老妇人的女儿就派上了用场,她的女儿,每次听说她又住院了,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第二天清晨,她的女儿,必定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然后精心服侍老妇人。
女儿的贴心,细心,耐心,是她两个儿子永远都具备不了的。
女儿是父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在老妇人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二:村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他与村民们侃侃而谈时,突然头晕眼花,一头栽倒了下去。
他的儿子把他送去了医院,然后就手足无措了,面对需要照顾的父亲,他没有经验,也没有耐心跟这份细心。
这时候,老人的女儿得知后,立马赶到了医院,她接过了大哥的接力棒,细心的服侍起了自己的父亲。
女儿的到来,老人的内心得到了慰藉,接下来,就是自己用意志与病魔抗争的时候了。
在女儿一泡屎一泡尿的精心服侍下,老人在半个月后,终于康复出院了。
很多时候,女儿的作用,是儿子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例三:我自己的母亲,在出门干活时,由于粗心的缘故,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大腿关节砍伤了。
这次的伤口比较严重,镰刀头砍到了关节的韧带,母亲瘫在了床上无法走路。
嫁在本地的小妹,在获悉情况后,她把手头的工作一丢,马不停蹄的回来探望母亲。
回来的这几天时间里,她寸步不离的守护在母亲床边,为母亲端茶递水,熬粥送饭。
远嫁济南的姐姐听说母亲的伤势后,她带上女儿,连夜买了机票,连夜赶回了桂林。
当时,是我跟哥哥去两江国际机场接的她们,落机时,已是凌晨两点半钟。
到家后,大姐连夜守候在母亲旁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
一些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母亲受了伤后,没有第一时间送往医院?
是这样的,我父亲有祖传的跌打损伤,刀伤药。
这种药,曾经治好过无数跌伤刀伤的村民,包括自己的家人,也曾经治好过无数次。
父亲信誓旦旦的说:“你们放心吧,你们母亲的刀伤,我会治好的。”
在父亲强大的自信心面前,我们才放心让母亲在家中慢慢治疗。
大姐回来后,她看到母亲伤口肿胀,久久不能下地,她责怪我们不把母亲送往医院。
在大姐的催促下,我们放弃祖传治疗法,直接把母亲送往了骨科医院。
到了医院后,大姐昼夜不停的守候在母亲身边,晚上睡觉,她直接躺母亲病床上一同入眠。
清晨,就下楼去给母亲打早餐。
中餐,晚餐,就到医院外面快餐店购买。
平时还坚持帮母亲按摩伤口,促进血液循环,以免母亲的大腿,因为无法动弹而坏死或者出现肌肉萎缩。
治疗了一个多星期后,出院回家慢慢疗养,这时候,母亲还是不能下床走路,大姐又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天天帮母亲熬粥送饭,端屎端尿。
作为儿子,我自信没有大姐这般细心,贴心,耐心的照顾母亲。
大姐这种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付出,我是自惭形秽的。
论贴心,孝心,老人们的儿子们,在他们女儿们的面前,往往是会自愧不如的。
女儿们把孝顺体现在了细节上,在照顾父母亲时,她们往往能够做到精心,细心,耐心,贴心……她们总会不遗余力,尽心尽力的服侍双亲。而儿子们往往比较粗心,急心,这两者间,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
我个人觉得,父母们在孕育生命时,不仅要生个儿子,还得生个女儿,一定要儿女双全。
养儿更多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女才是真正的“养儿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