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看俺老孙 ■素材:陈有财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各位朋友,我叫陈有财,是陕西关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家小伙。说起我的故事,还要从1982年那个闷热的夏天说起。那时候,我刚满25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可是命运和我开了个玩笑,让我过早地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说起我们家,在我们李家村,可以说是最穷的一户了。我爹在我十岁那年就走了,留下我娘一个人拉扯我和妹妹。我娘叫王翠花,是个硬骨头的女人,平日里少言寡语,但肯吃苦耐劳。村里人都说,我娘是个命苦的人,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还要拉扯两个娃。
我妹妹叫陈小蝶,今年刚满18岁。要说这个妹妹啊,那可真是聪明伶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我知道,我妹妹和我不一样,她是块读书的料。
前几天,我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妹妹突然拿着一封信跑了进来,脸上的表情又是兴奋又是忧愁。“哥,我考上大学了!”她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闪着泪光。
我放下手中的农具,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泥土,接过那封信。那是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北方重点大学,学费一年就要800元。对现在的人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但在1982年,这可是一笔巨款啊。
“妹,这是好事啊!”我强装着笑容说道,心里却在打鼓。我知道,这800元对我们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我抬头看了看我们家破旧的土坯房,又看了看院子里那几只瘦弱的母鸡,心里不禁一阵发苦。
晚上,娘把我叫到了堂屋。昏暗的煤油灯下,娘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显得格外的苍老。“有财啊,”她叹了口气说道,“小蝶的学费,咱们家实在是拿不出来啊。要不,让她先在家待着,等攒够了钱再说?”
我看着娘疲惫的面容,心里一阵绞痛。这些年,为了供我和妹妹读书,娘操碎了心。可是,我不能让妹妹的前程就这样断送了。
“娘,您放心,我来想办法。”我坚定地说道。当晚,我辗转反侧,想了很多办法。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县城,准备找个营生来挣钱。
县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我走了很久,最后在一个面摊前停了下来。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实人,见我想学做面食,就收了我当学徒。就这样,我开始了学艺的生活。
每天凌晨三点,我就要起床准备面团、和面、煮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初的几天,我的手被烫得起了水泡,可我咬着牙坚持着。我知道,这是为了妹妹的未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半个月后,我学会了做各种面食,老板见我手艺学得差不多了,就主动提出让我出去单干。他还介绍我认识了一个专门卖早点的商贩,从他那里买了一辆旧三轮车,改装成了简易的早点摊。
从那天起,我就在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附近摆起了摊。我的摊位不大,就一辆三轮车,上面放着几个大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肉丝面、臊子面。说起来,这肉丝面可是我的拿手好戏,汤头熬得浓郁,面条筋道,再配上自制的辣椒油,那叫一个香!
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要起床准备。面要现和,汤要现熬,样样都讲究。渐渐地,我的小摊有了些回头客,生意也慢慢好起来。
就在这时候,我遇见了那个改变我命运的女人。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正在给客人煮面,突然看见一个穿着藏青色旗袍的女人站在我的摊位前。她约莫四十多岁的样子,举止优雅,气质不凡。在这个县城的早市上,这样的人物着实少见。
“老板,来碗肉丝面。”她的声音温柔而有韵味,说话时目光一直在打量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被她这样看着,心里竟然有点发毛。
“好嘞!”我麻利地开始煮面,心里却在想,这样的贵妇人,怎么会来我这个小摊吃面呢?
当我把面端给她的时候,她并没有马上动筷子,而是仔细地看着我。“你很年轻啊,怎么想到出来摆摊?”她突然问道。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说实话。但看着她真诚的眼神,我还是说道:“家里妹妹考上了大学,要筹学费。”
她听完,轻轻点了点头,开始品尝面条。“面很好吃,汤头很正宗。”她由衷地赞叹道,然后从包里掏出一张十元钱。“不用找了。”说完,她优雅地转身离开了。
从那天起,这个神秘的女人每天都会来我的摊位吃面。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是中午,甚至有时候是傍晚。每次都是点一碗肉丝面,给十元钱,从不要找零。
我注意到,她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多看我几眼,眼神里充满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时候,她会问我一些家常问题,比如家里几口人啊,妹妹读什么专业啊之类的。我也渐渐对她不那么拘谨了,会说说自己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我正准备收摊,她又来了。这次她没有打伞,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
“大姐,您怎么淋雨来了?”我赶紧递给她一条干净的毛巾。
她接过毛巾,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突然问道:“你知道为什么我每天都要来吃你的面吗?”
我摇摇头,心里却突然“咯噔”一下。
她深深地看着我,眼里含着泪水:“因为。。。因为你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
我愣住了,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我浑身发麻。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父亲的样子,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我十岁那年,他去世前留下的唯一的照片。
“你。。。你认识我父亲?”我的声音有些发抖。
她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从包里掏出一个泛黄的信封:“这是你父亲临终前托我转交给你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你们。”
我颤抖着手接过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和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正是我印象中的父亲,而女的。。。竟然和眼前这个女人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年轻了二十多岁。
“你。。。你是。。。”我的声音哽咽了。
“我是你的亲生母亲。”她终于说出了这句压在心底多年的话,眼泪夺眶而出。
原来,二十五年前,我母亲因为家庭原因被迫嫁给了一个富商。那时她已经怀了我,但是没有告诉任何人。生下我后,她不得不把我交给了我父亲抚养。后来,我父亲娶了现在的母亲王翠花,把我们抚养长大。
“这些年,我一直在暗中关注着你们。”她擦着眼泪说道,“当我知道你在这里摆摊的时候,我就天天来看你。我知道小蝶考上了大学,这是她的学费。”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
我看着信封,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些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没有母亲的人,没想到她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我们。
“可是。。。”我犹豫着说道,“我还有个养母。。。”
她理解地点点头:“我知道,翠花这些年把你们拉扯大不容易。这些钱,你就说是你摆摊赚的。”
我看着眼前这个优雅的女人,心里五味杂陈。她是我的亲生母亲,可我又何尝不是把养母当成了亲生母亲呢?
“你不用改口叫我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我知道这些年亏欠了你们太多。以后,就让我尽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吧。”
雨,还在下着。我们母子俩就这样站在雨中,泪水和雨水模糊了彼此的视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些年,我们都在互相寻找,互相思念。
第二天,我把学费的事情告诉了养母。她听说是我摆摊赚的钱,高兴得老泪纵横。我看着她苍老的面容,心里充满了愧疚。这些年,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后来,妹妹顺利地上了大学。我继续摆着我的面摊,每天清晨,都能看到那个穿着旗袍的优雅女人,准时来买我的肉丝面。我们,就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份特殊的母子情。
有时候我在想,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缘分。就像我和她,虽然失散了二十多年,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从未断绝。也许这就是命运吧,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母子情。
现在,每当我回想起那个雨天,那个优雅的身影,那句“我是你的亲生母亲”,我的心里依然会涌起难以言表的情感。这些年,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即使不能相认,即使不能团聚,但这份深藏的爱,却永远都在那里,从未改变。
许多年后,当我的摊位已经变成了一家小店,当妹妹也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依然会在每个清晨,期待着那个穿着旗袍的身影。她还是会来,还是会点一碗肉丝面,还是会给十元钱不找零。我们,就这样心照不宣地维系着这份特殊的情感。
人生啊,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与感动。我们都在寻找,都在期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也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