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父母的,也是子女的,但归根结底是子女的。
作为父母,想尽办法托举子女,不图儿女有什么回报,但期待子女立志成才。
父母一晃就四五十岁了,进入中年的后半阶段。按照常理,父母此刻应该开始悠闲了,对于儿女,多是牵挂和祝福。
但家庭的传承,总不会顺顺利利,很多的子女,就变成了父母心中的一道伤疤。
当子女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中年的父母自然会悲哀,比生活穷困更难受。
01
子女花几十万的培养费,成年后,却领三四千每月的工资。
我的一个堂哥,一儿一女。
女儿读完职中,就去南方打工了。
儿子读完初中,因为成绩不太好,被送到私立的技校读中专;读完中专,又继续上了大专。
怎么说,儿子也是一个大专生,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
儿子学的是房地产管理,加上文凭起点低,去大公司上班,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无奈之下,堂哥只能带着儿子,一起做装修。可是儿子吃不了苦,就买了小电动车,去送外卖。
每天工作十小时的样子,一个月的收入三四千。若是这个月刮风下雨的日子多,月收入就只有一千多。
事实上,类似于堂哥家的情况,应该不少。本科生送外卖,跑网约车,大专生去工厂打螺丝。都不奇怪。
可是我们想一想,家里培养一个大学生,花钱真的不少。尤其是孩子从小就上各种辅导班,还学一些艺术,开支就更大了。动不动就是上百元一节课。
要是算细账,子女一个月只有三四千,要把培养自己的费用拿回来,都要十多年吧。
想一想,送子女读了那么多书,去了好几所高等学校,上了那么多辅导班,意义何在?
02
子女读书掏空了家底,到头来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不愿意去工作。
从中年人本身来说,月收入过万的人,占比不会很高。
多数的中年父母,都生活在社会底层。
他们开小店,摆地摊,当农民工,扫大街,做勤杂工,在工厂打螺丝。月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们还是咬紧牙关,送子女去追求诗和远方。
本意是,父母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几个钱,把子女培养好了,就有希望了。
但是子女毕业,就等于失业。
就像一个网络词语:“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子女多读了几本书,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就拒绝一些低端工作,也不去积累社会经验,因此比每个月去打工,拿三四千,更糟糕。
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烦躁了,就干脆在家啃老。
也有一些儿女,借着“考公、考研”的名义,七八年都不外出打工,父母心知肚明,但是能怎么办呢?
03
子女频繁找对象,就是不愿意结婚,父母也爱莫能助。
子女不找对象,父母是很着急的;要是子女三十岁,还不婚不育,父母就更着急了。
从现实看,子女找对象很频繁,说明三个问题。
其一,子女朝三暮四,一脚踏两船,没有好的爱情观念,甚至是在社会上,学坏了,常常欺骗感情。
其二,子女不期待婚姻,觉得自己年轻,也不要稳定的家庭。不结婚,就不存在离婚的麻烦。
其三,子女对爱情是不负责任的,常常伤害对象的心,甚至引发对象的家人的愤怒。
任何情况下,子女也会变老,也到了中年,那就变成了剩男剩女,再去想结婚,也显得困难了。
最可怕的是,子女长期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混,导致名声很臭。正经的年轻人,不会和你的子女处对象。
错误的爱情观念形成之后,父母再去教育子女,显然是很难的。父母总是唠叨,子女充耳不闻,或者随时反驳,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堪忧。
04
子女拿着父母的钱,吃喝玩乐,还嫌弃父母没本事,给的钱太少。
有句谚语说:“要吃饭,大家干,家里不养闲懒汉。”
一个家庭里,有一个生活奢靡的人,那么几个人一起养他,都是力不从心的。
赚钱如针挑土,败家如洪水冲堤坝。
当子女成年了,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若是父母不给钱,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也担心子女出问题,一次次给钱。无形之中,就两代人的互动,就变成了恶性循环。儿女的开销是无底洞,父母的苦是无限制的。
进一步看,有的子女,用了父母的钱,一句谢谢都没有,还嫌弃父母穷,不能给更多的钱。
父母省吃俭用一个星期的余钱,可能不够子女请狐朋狗友的一顿饭。
也有子女,学坏了,接受法律制裁了。还得父母去探望,甚至花钱去保释。这样的苦,让父母看到不家庭的未来。
05
作家塞·约翰生说过:“家居的快乐,是所有志向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事业的劳苦的终点。”
作为父母要深度思考,子女变坏了,其实是父母的教育失败了。
父母要有远见,培养子女要讲方法,讲规则,而不是一直慈爱和宽容。爱过度了,就是伤害。
一是从小给子女正确的金钱观、工作和学习观,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可以坐享其成,轻轻松松赚大钱。
二是给子女正确的爱情观念,让儿女能稳步踏入婚姻,成家立业,给子女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勇气。
三是对已经学坏的子女,应该断了对其的资金供养,这是狠心,也是止损。
好的家庭,父母和儿女在一起成长,爱是有分寸感的,爱在促进个人的独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