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2024年02月29日17:15:32 情感 1076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以前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得越近,感情越好。

后来才发现,掌握最舒服的相处之道才能让感情更持久。

人这一辈子,经历多了才明白,有时活得“自私”一点,日子才能过得张弛有度。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不管他人闲事

有人说:

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归根到底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而我们唯一有资格、有权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守住自己的边界,不逾越他人的界限,关系才能顺心,生活才能舒心。

而在生活中,那些没有边界感的人,不是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一团乱麻,就是让别人的生活鸡飞狗跳。

最近,重温电视剧《人世间》,发现剧中乔春燕和周秉昆的为人处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剧中,乔春燕、周秉昆和赶超三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

有一次,赶超被骗差点要蹲大牢,是周秉昆找了哥哥周秉义帮忙,才化解了危机。

没过多久,乔春燕的房子要被单位收走,她不乐意,直接要求周秉昆去找周秉义,让单位同意把房子继续给他们住,但秉昆婉拒了。

没承想,乔春燕直接反问周秉昆:“为什么你只帮赶超,却不帮我?”还声称要和秉昆绝交。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来源:《人世间》

不仅如此,拆迁时,她又要求周秉昆让周秉义帮忙,让自己可以多分得一套房子,周秉昆严词拒绝。

其实,乔春燕的危机,没到越界求人才能解决的地步。但她却依仗好友的关系,试图为自己谋取私利。

反观周秉昆,虽然和乔春燕是好友,但从不会为了帮朋友,失去做人的原则,干涉哥哥周秉义的工作。

因为他知道,再亲密的人,都不能失去该有的分寸和尊重。

实际上,我们身边也不乏像乔春燕一样的人,靠着关系熟络,屡次侵犯朋友之间的边界。

很赞同作家周国平说的一句话:“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朋友间舒服长久的相处,其实就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因为,不分你我的恣肆,只会生出间隙,让人想要逃离,不愿与之深交。

而那些知深浅、懂进退的人,行事不逾矩,关系才会细水长流。

保持适当的距离,相处有度,方能活得轻松自在。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不指点别人

王尔德曾说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仔细品味,确实如此。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旅程,何必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路线前行。

强拉他人进入自己的轨道,不仅容易引起矛盾,更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作家韩松落曾讲述过一件事。

他有个朋友叫老柳,有手陶艺的绝活。

毫不起眼的泥土经他之手,就能变成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老柳没有稳定的工作,全靠收取的微薄租金生活。在韩松落看来,朋友过得非常拮据。

韩松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觉得老柳有这么好的手艺,不该过得如此窘迫。

于是他给老柳出谋划策,让他租陶窑,招收学徒,批量生产陶器,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在网站上售卖……

韩松落滔滔不绝地讲他以为的“成功之路”,他相信这样操作下来,老柳绝对可以赚到钱,极大地改善生活条件。

他讲得兴致勃勃,仿佛老柳的大好前程指日可待。可回头一看,老柳却满脸惶恐,对这种生活毫无兴趣。

刚开始,韩松落认为老柳不求上进,直到几年后,才逐渐明白:“他也可以不争,内向地、低低地活着,这是他的权利。”

韩松落是真心为朋友好,可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样,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与偏爱。

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没有对错之分。有人走向海,有人走向山,无论何处都是各自的归途。

做人最忌讳的,就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别人该走的路。

同样的人生剧本,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有人热爱小城市的缓慢惬意,有人向往大城市的快速紧迫。

有人喜欢简单朴素,有人则热衷追逐新潮。

想法不同,活法不同,何必强求步调一致,让自己满意和舒心才最紧要。

格局大的人,都懂得尊重不同,理解别人,予人舒适,也予己自由。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不讨好他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100-1=0。

意思是你好心待人100次,他也许都记不住,但只要有一次不称他的心,你之前所有的付出都会清零。

有些人总是为了讨好他人,一次次忽略内心的感受,最终受伤的只有自己。

自媒体人庆哥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次,她去香港出游,同事们拜托她代购各种物品。

庆哥虽不情愿,但怕伤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勉强答应了。

到了香港后,庆哥不得不先买东西,再去游玩。然而,东西买完,大包小包,根本没办法游览。

本以为,买到喜欢的东西,同事们起码会略表感谢。谁知,她们不仅没有感激,反而责怪买贵了。

双方都觉得憋屈,关系非但没好转,反而渐生嫌隙。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置顶他人的想法,而折叠自己的情绪。

担心发生冲突,便学会了忍让;不想损伤情分,便选择了成全;宁愿自己吞下苦楚,为他人作嫁衣,也不敢说声“不”。

殊不知,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讨好。

有一次,莫言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家酒余饭饱后,桌上还剩很多菜。

他心想,这么好的菜,不能浪费,就继续埋头吃。

这时,其中一位朋友讽刺他过于能吃,非把那点钱吃回去。

莫言瞬间窘迫不已,决心下次吃饭要扭转形象。

于是,再次赴约前,他特意垫饱了肚子,在宴席上吃得慢条斯理。

不承想,另一位朋友又嘲讽他假模假式,做人真是毫无本色。

莫言不语,事后默默把这些朋友移出了朋友圈。

你大口吃肉有人不悦,你细嚼慢咽有人嘲讽。

人生碌碌,无底线地取悦他人,是最大的自我消耗。

要知道,但凡需要你小心维护关系的,一定不是对的人。

与其迎合那些错误的人,不如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也不逢迎任何一份冷漠,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来源:视觉中国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任何一段关系只有适当的‘自私’,让彼此都有空间,才能良性地来往。”

放宽边界,反而惯坏了变本加厉的人;强求他人,反而疏远了彼此的关系;一味讨好别人,反而委屈了付出真心的自己。

走着走着,逐渐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疏远,总爱穿着热情的衣服;真正的热情,却常着一身疏远的行头。”

余生,多欣赏自己,适度“自私”,如此才能发现生命的别致美好,活得尽兴坦然。

我见过活得快乐的人,都有些“自私” - 天天要闻

作者:亦心,写温暖的文字,做内心富足的人。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弟弟去世20天,我高考完才知道!”网友热议:该说吗? - 天天要闻

“弟弟去世20天,我高考完才知道!”网友热议:该说吗?

高考重要,还是亲情重要,如果是你怎么选?近日,一女孩高考结束后,却被告知,她心爱的弟弟已经去世二十多天。女孩的后悔女孩的弟弟年仅3岁,因为年纪小,父母对弟弟关注更多一点,女孩对此也常有怨言。甚至在高考期间,因为家里没有打电话,在电话里抱怨母
丈夫得知妻子出借20万后轻生,真是悲剧,敲响警钟 - 天天要闻

丈夫得知妻子出借20万后轻生,真是悲剧,敲响警钟

#丈夫得知妻子出借20万后轻生#不论一个人负债多少,都不要选择轻生,活着就有希望。6月10日有媒体报道,福建莆田,一女子瞒着丈夫借给别人20万,没想到到期了,钱拿不回来。所以说不要想别人的利息,这真的很不靠谱,常在河边走,早晚要湿鞋。钱只有
我55岁,老公才45岁,为了不显老我天天去美容院做保养 - 天天要闻

我55岁,老公才45岁,为了不显老我天天去美容院做保养

早知道我今天上午呆在家好好写头条了,免得出门受刺激。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艾灸馆,可以免费体验一周,朋友非要我陪着一起去做个艾灸试试,我想着最近老是下雨身子总觉得很沉重去做一下艾灸可能会舒服点。到了艾灸馆人挺多的都在排队,老年人嘛一边排队就一边
我退休金5千带孙6年,70万给儿媳,我1百买大衣儿媳说我败家 - 天天要闻

我退休金5千带孙6年,70万给儿媳,我1百买大衣儿媳说我败家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本文为微小说,情节虚构,请理性阅读。王大妈是一个退休金五千元的普通老人,年轻时在工厂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和老伴老李一起住在一个老小区里。小区环境虽然不算太好,但对她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心眼坏的人,往往有这3个特点,千万不要深交! - 天天要闻

心眼坏的人,往往有这3个特点,千万不要深交!

现实里,成年人交朋友的时候,心眼好坏,是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光看钱。心眼坏的人,哪怕你跟他,再有共同话题,你也要敬而远之。因为这类人的做人标准,跟你完全不同。你可能遵守道德规则,但是他们,却完全视道德于无物。你跟他们交往,很容易吃亏。
一个家庭越过越好,一定懂得相互滋养 - 天天要闻

一个家庭越过越好,一定懂得相互滋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也体现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是人们情感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当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关爱时,家庭就成为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人们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滋养,更好地面对外
以为两个儿子都是研究生,我的日子会好过些,没想到比以前更苦 - 天天要闻

以为两个儿子都是研究生,我的日子会好过些,没想到比以前更苦

研究生儿子带来的新挑战:父亲的期望与现实老张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一辈子勤劳肯干,就盼望着儿女们能有个好前程。当得知两个儿子都考上了研究生,他满心欢喜,以为好日子就这么不经意间到了。在他的想象中,儿子们高学历,工作稳定,他就能卸下肩上的重担,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