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是我们内心的归属感。
还有一部分人,对回家没有想法,就如汪小芬,5年没回娘家,自从妈妈走了,就觉得自己没有了娘家。
王小芬姐弟二人,弟弟比她小8岁。
看到年龄差,大家就能猜出,她有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为了有个男孩传宗接代,非让身体不好的妻子又生了二胎。
在王小芬心中,自己童年还是很快乐的,母亲对她很疼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也没过分苛责她。
有了弟弟后,父亲就没再出去打工,就近找了个工作,收入不高,但他觉得很满意,每天能看着儿子。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再加上要带弟弟,没办法出去工作,再加上弟弟是超生,罚了一部分钱,家里的经济条件下降很多。
王小芬初中毕业,父亲就不让她读书,安排她去跟着小姑学裁缝手艺,学徒三年,王小芬没挣到钱,但不用在家吃喝,父母也没说什么。
手艺学成后,王小芬去南方工厂打工,凭着吃苦耐劳,她的收入是小组第一,每次发了工资,父亲都让她赶紧寄回家。
那时候王小芬不懂,认为自己跟父母是一家人,把钱给父母也是应该的,除了少量生活费,工资全部寄回了家。
21岁的时候,王小芬回家,父母托媒人给她介绍了对象,男方家条件还可以,愿意给12万彩礼,并且盖了新房,里子面子都有,父亲催她同意,说是为了他好。
王小芬没谈过恋爱,想法比较简单,认为父母肯定为自己考虑,就在父母安排下结了婚,结婚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失落,只有一点嫁妆,还是母亲心疼她,将手上的金戒指给了王小芬。
婚后,每次回家,父亲都向王小芬要钱,让她帮帮弟弟,读书需要钱,上大学的费用,就包在王小芬身上。
母亲安慰她,自己不会重男轻女,以后家里的财产姐弟平分,就算是房子,也是姐弟平分。
王小芬知道母亲的意思,对方只是表达对女儿的关心,她也没想过要父母的房子,那时父母条件已经好多了,父亲做点小生意,挣钱将家里的房子翻新,盖了3层小楼。
幸运的是,一条高速公路经过她家,房子拆迁补偿2套房,还有180万补偿款,由于王小芬的户口和田地都在娘家,她想着父母肯定会给自己分点。
谁知,当她回娘家问这件事时,父亲瞪了她一眼,说:“你出嫁女儿,怎么好意思回娘家要钱?我把你养这么大,你一点都不知道孝顺。”
母亲低声对父亲说:“按理应该给女儿一部分,她的户口在家里啊,女儿也分到一部分。”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说:“这个家我说了算,不许再提,你要是不服气,咱俩就断绝关系,我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王小芬哭着离开,丈夫知道情况后,劝她想开点,自己家也不是太穷,日子过得去,王小芬表示,自己难受不是为了钱,而是父母的态度。
从那以后,王小芬就很少回娘家了,说到底,是心里的疙瘩没解开。
母亲生病的时候,弟弟在外地,父亲让她回来伺候,王小芬没说二话,请了长假回去照顾,她心里暗下决心,等送走母亲,就不再回家了。
父亲对她态度依旧冷漠,除了喊她做事情,连医药费也让王小芬出,一点都没有让儿子分担。
母亲离世后,王小芬擦干眼泪,再也不想回娘家,就算是过年,也不回去。
父亲几次打来电话,让她回家准备年货,王小芬都拒绝了,说自己家很忙,走不开,要是父亲有需要,就打电话给儿子,养儿防老,应该找儿子。
父亲气得大骂:“养女儿有什么用,果然是白眼狼。”
王小芬直接挂断电话,她不想解释,认为自己没错,父亲一辈子偏心弟弟,年老了应该找儿子,自己孝敬了母亲,已经尽到了责任。
她问:“我这样做过分吗?”
我觉得她做得对,虽说儿女应该孝顺老人,但凡事讲究因果,父亲的偏心,早已寒透了女儿的心。
父亲不想给女儿付出,一味地要求女儿回报,本身就是问题,如果父亲不知道改正,可以预见晚年会更孤独,因为被宠爱的儿子靠不住,自己的女儿又被推得太远。
这样的家庭矛盾,对老人来说是孤独,对女儿来讲,又何尝不是伤害,彼此过得都难受,可惜老人不自知,还想用道德捆绑女儿,注定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