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美静
“双标”一词,这几年在公共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极高,是人们在日常争论中常常用以驳斥、嘲讽他人的说法。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一般表现为对别人要求高而对自己要求低,或是对陌生的人要求高但却对亲近的人要求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可以,但你不行”。
昨天在市场买海鲜,听到身边一对父子的对话。
父亲对小朋友说:“之前你答应爸爸说每天都要做20个俯卧撑,昨天你没有做够,却告诉爸爸你做完20个了,这样是不诚实的行为。”
儿子听后低声回应:“爸爸,我错了,以后不会了……”
听到小朋友的回应,爸爸满意地笑了,继续选购,没过多久就选好了几样海鲜,递给老板算账并付了款,这时我也刚好买完往外走,没走几步,小朋友举着手里的两只螃蟹说道:“爸爸,我们回家先吃这两个螃蟹好不好?”这位父亲对小朋友比了个“嘘”的手势,拉着他快步往外走去,并小声对小朋友说:“快走快走,今天捡个大便宜。”原来是小朋友拿在手里玩的两只螃蟹忘了还给摊主。
这位父亲一边教育儿子要诚实,自己却在孩子面前做着不诚实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标。
“双标”行为背后的心理缘由
从心理层面看,双标行为是很明显的归因偏差。
常见的归因偏差有三种。
1基本归因偏差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的影响。例如,公交车上有人踩了你一脚,你第一反应是对方是故意的,而不会认为对方是因为车辆颠簸而没站稳。
基本归因偏差是人们普遍的归因偏差,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责怪别人,
而忽略外部因素。
2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是指对于同一行为,行为的实施者和观察者会做出不同的归因。
例如学生考试没考好,作为行动者,他会归因为题目太难、时间太紧、考试环境不够安静等外部因素,而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家长,往往会归因为考生粗心大意、能力不足、心态紧张等行动者的内部因素。
3自我服务偏差
指人们常常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从而高估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因而在做出判断时,对自己或者自己认可的人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对于他人或不认同的人比较苛刻。
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其著作《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写到:“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自己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我们偏见地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人们总是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这就是双标的根源。
被人“双标”对待该怎么办?
人们对于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与在别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天然地会给出一个不同的解释。这种固有的偏见是内隐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的双标,但若是别人双标对待了我们,我们就会很快意识到,并且感到不舒服。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双标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候这些人并无恶意,只是双标而不自知,对于他们的言行,我们可以:
冷静客观,理性回应
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干扰。
其次,以理性的态度回应对方。如果有人对自己工作标准不高,却多次对你的工作进行批评,可以用冷静克制的语气提醒对方:“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是我也希望你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你这样一提醒,没有恶意只是不自知的人就会有所意识。
尝试换位思考和自我反思
面对非恶意的双标,你可以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试着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以便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而不要急着去指责对方。有时候,你所认为的双标其实是因为个体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在发生矛盾时换位思考一下,有助于矛盾的缓解。
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果发现自己也在双标对待别人,此时就应先调整自己的言行,然后再与对方就此进行交流。
生活中也有人会恶意地双标对待别人,为了一己私欲,或是以“所有人都会双标”为理由做出这种行为。如果可以,除了必要的接触,我们要尽量远离这样的人。在不得不与之接触并感到不愉快时,我们要这样做:
● 始终保持自信
坚信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不要因为别人的双标行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例如,工作中如果同事一边争取机会,一边对你的努力冷嘲热讽,这时我们就要保持自信,坚定自己的追求,向着目标努力前进,不要让他人的态度左右自己的行为。
● 敢于表达观点
面对别人恶意的双标对待,不能一味地沉默、忍让,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争取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毕竟挑起矛盾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要冷静分析,有理有据地表达,不要情绪化。
很多人讨厌双标,有些伤害人的双标做法确实不可取,但不得不说,双标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广泛的现象。在情感和利益的牵绊下,人总归是有多重标准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远离恶意的双标行为,客观对待他人的区别对待,理解自己的多重标准。我们也都该意识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双标,才是最可爱的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