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企业成功了,你一定是找到了抓手,让生意上了快车道。你肯定要不断强化这个抓手,把它打造成企业的引擎,持续提供驱动力,甚至竞争力。它重要,你依赖它、投资它,最终,落入了“胜任力陷阱”——对单一要素的过度投入,限制住了自己。你强,但韧性差,只要有波动,影响到这个驱动力,企业便会置身高风险。
对于驱动力,我们需要一个组合:由单一引擎,变为多引擎,让收益稳定增长,让收益抗风险能力变强。做法呢?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这世上99.9%的事别人都做过,多找找多看看,效率更高。很多时候,自己百思不解,不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更可能是因为见识太少。陈立才《质变——乘势大数据打通全渠道》这本书,提供了很多见识。
以批判思维,做清爽思考
认知的惯性是:看到一个说法,默认的是先相信。这样节省能量。对简单的事,比如问个路,这样挺好。对复杂的事, 更谨慎一些,辨别一下含金量还是必要的。有几类辨识的经验,分享一下:
第一是大厂的经验。小心那些顶着大厂光环谈经验的人。小心成功的企业,不是成功有什么不对,不对的是,企业成功了就什么都对了,连食堂阿姨都有话要讲,对此要谨慎。
第二是样本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样本数量少,小样本容易有误差;二是代表性不够,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都在找成功案例,忽略失败的,这就有了样本的代表性不够问题。
第三是描述的问题。或者说,对成功经验的总结问题。这里面的逻辑问题更多一些,挑着说,就说三种可能的偏差吧: 一是收集信息的偏差,二是简化带来的偏差,三是总结带来的偏差。
好经验不一定对你的症,也不见得适合你的体质。先找个思路分析一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要的是什么。可以套用一下《金字塔原理》里的scqa,先想明白自己的事,再捋一下人家的经验是怎么回事,两相对比,匹配,这个事可以移植。
好了,都匹配了,可以动手了。动手吧。
应该模仿,还是借鉴?
国画大师齐白石,把跟随他的人分成两种,叫“似我者” 和“学我者”;毕加索也做了类似的分类,叫copy和steal。我们把“似我者”和copy合在一起,称之为“模仿”——你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把“学我者”和steal合在一起,称之为“借鉴”——我研究你怎么做,想清楚因果和模式,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重新比画一个。这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但只是不同, 各有适用领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模仿,适合“貌似复杂实际简单”的领域,音乐美术书法,私域运营,新媒体投放,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优化,上sap,统筹进销存。这些事乍一看很复杂,但确定性高。你跟着榜样做,别人咋做你咋做,做得越多,做出来的东西就越好。这就是成功经验最值得发挥作用的地方,但这类事也很难成为护城河。
借鉴,适合“貌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领域。它的复杂体现在五个方面:非专项技术、量化评估难、重复次数少、影响因素多、影响有延迟。这五个方面,其实都指向了不确定性。在复杂问题下,经验往往不是一个好老师,它可能只是演示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某一种可能性,还不见得是概率大的那种。
这类业务需要的是借鉴,它是把别人的成功当解题思路,用来激发自己的思路。
无论是模仿,还是借鉴,在企业中推行起来都不容易。人们怕的不是创新和改变,怕的是失败——失败带来的认知失调,损失厌恶带来的心理阴影。
一个新物种在自然界生存下来,用的是演化的方法。当情况复杂,有大量的不确定的时候,演化思维是目前已知的最优思路。你或许听过很多说法,比如:快速试错、迭代,最小可行性产品mvp,要“赛马”不要“相马”,鼓励“内部竞争”……这些做法的底层代码,都是演化思维。
演化思维,要求企业和生物一样,对不确定的环境保留些敬畏,追求的首先是生存,而不是捍卫哪一个想法。既然不能确定存活的条件是什么,那最好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数量,去积极地试错。面对复杂问题,押宝某一个点子,然后举公司之力投入,这不是演化思维,这是“买张彩票赌一把,万一中了呢”思维,要慎用。
想以演化的姿态来推进企业发展,打造多引擎,不容易, 有几个大关卡要过:
一、认可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不要一出问题就大惊小怪, 就损失厌恶,这是个心理建设的问题;
二、掌握小碎步的主动试错,用低成本、多方案来试错、脱敏,用小代价换大收益;
三、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容错机制,以风险投资的心态, 投资内部项目,为新项目建立安全隔离区,防止因为一个失败而出现连带的问题。
其实,这三个关卡能不能通过,还有更底层的心理建设: 你是在透支未来,还是在投资未来。投资未来,那是长期主义者,而长期主义者最大的特征是:有余闲。心态上,资源上, 组织上,都让能力发展超过生意的需要。而对立面,是“稀缺”心态——永远绷紧了弦,永远活在追赶销量目标和利润目标上。
希望我们都有机会做个长期主义者,为企业、为自己找到余闲,也希望你从阅读这本书中获益。(《质变——乘势大数据打通全渠道》序言)
陈立才,毕业于中山大学金融系,思码咨询创始合伙人。实证营销践行者,致力于将实验科学、量化思维融入经营管理,深度服务新希望、中粮集团、辉瑞制药、伊利、蒙牛、欧莱雅、景兴abc、箭牌、人头马等行业领先企业,著有《聚变——解码新希望乳业十倍速成长》。
近50个企业案例,就是近50种运用大数据打通全渠道销售的成功经验总结。
康师傅搞数字化,营销效率搞起来了吗?星巴克通过哪五方面来打通多渠道销售?蒙牛如何用千电仓在前线安营扎寨,千电仓又是什么?匠社怎么对标客群,从而玩转私域流量池?饿了么怎么应对“多一次点击,少20%成交”困境?小米是如何做到让客户因为相信,所以闭着眼睛买买买?人头马是如何写入底层认知,占领客户心智实现销售的?……
大部分这些企业,作者曾深度服务过,从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度,提供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参考。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经验,如何与这些经验相处,最终实惠于自己的企业,相信本书会让你获益。
目前本书已荣登当当网新书热卖榜,可点击图片进入购买链接:
大咖有话说
金翔宇(高金食品董事长):与思码团队合作,高金为行业提供川味预制菜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效率,为全渠道降本增效,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美食产品。市场竞争是生意模式的竞争,是营销效率的竞争,是作战队伍的竞争。
李海荣(玄武云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世界在变,市场在变,客户在变,为护航企业稳健增长,怎样的营销模式更高效?怎样应用智慧营销工具更高效?陈老师的《质变——乘势大数据打通全渠道》,梳理了大量实战方案,是座宝矿,等着营销人一起来挖。
吕明(蒙牛常温销管中心行销总经理):在纷繁复杂的生意要素中,挖掘、梳理要素之间的一缕缕关系,有机串联、重组起来,化繁为简,洞悉关键,找到增长金钥匙。
闫志远(雅士利总裁):营销团队的重要使命是:增长。如何在市场变化中,为企业发展持续给出解决方案?怎样做到夯实存量,挖掘增量,寻找爆量?《质变——乘势大数据打通全渠道》一书中有诸多探讨,是营销人很好的精神食粮。
赵波(新经销创始人):从常识角度,作为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波特竞争理论告诉我们,要么总成本足够领先,要么足够差异化,在市场如此内卷的今天,如何能够做到?毫无疑问,数字化已经是企业必备的新商业常识。本书用了大量实践案例,告诉读者可行性路径。
朱川(新希望乳业总裁):新乳业和思码团队合作多年,我们一起面对过诸多变化,也一起给出过系列解决方案。《质变——乘势大数据打通全渠道》是陈老师继《聚变——解码新希望乳业十倍速成长》后又一力作。如何顺应变化,引领变化,为企业增长添砖加瓦,书中给出了系列方法和案例,值得一读!
2023年4月21日,“质变——全渠道营销茶话会”约定你!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文字 | 廖文静
编辑 | 姚纪芳
海报 | 思码咨询
来源 | 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