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大三的时候,我姥姥去世了,这个消息是姐姐告诉我的,一直以来除了家人之外,姐姐对姥姥是最关心的。
所以在我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不敢相信姐姐说的话,再三向姐姐求证消息的真实性。
姐姐哭着对我说,是真的,昨天晚上去世的,妈妈陪了她一夜。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糟糕透了,我无法相信这个消息。
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姥姥的身体一直都是很好的。
虽然已接近90高龄,但是每顿都能喝一碗鸡蛋羹,吃两个馒头,她每天的娱乐活动就是拎着小马扎去村头听戏亦或是看村里的老头老太太打麻将。
姥姥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依旧矍铄,偶尔会犯迷,大脑还是清醒的。
她记得很多人,但有时候认不清,需要提醒一下才能够想起来,仿佛大脑中有一个开关一样,只有亲情才能够扭动。
我每年能够见到姥姥次数并不多,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见到一次,就是每年大年初二的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去一趟姥姥家。
在小的时候我是非常期待去姥姥家的,因为和我家亲近的亲戚都会去,因此大年初二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日子,犹如西藏的朝圣一样。
因为姥姥是被大舅和三舅轮流接着住的,所以每次去之前都会被提前告知去哪家吃饭,然后每次就直接提着礼物直奔那家。
在我的记忆当中,姥姥一直都是和蔼的模样,一成不变。
每次见到姥姥的时候,都会亲切的喊着姥姥,姥姥每次都非常高兴,然后颤颤巍巍的从口袋中掏出糖来。
所以我笃定姥姥的口袋里一直都是不缺糖的,我也以为一直能够收到姥姥的糖,可等到后来我发现我以为的也只是我以为。
我开始意识到姥姥身体不好的时候,是三舅说姥姥不再怎么吃东西,而且还经常发脾气。
我原本认为是姥姥嫌饭菜不好吃或者是生病才会这样的,后来我终于懂得了人永远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道理。
姥姥之所以一反常态,就是因为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想让家人多陪陪自己。
姥姥的要求是如此简单,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没有选择多吃点好吃的,而是选择了一生挚爱的家人。
妈妈本来一直都在上班,但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便立马请了假去陪姥姥,而且一去就是好多天。
而当时我正在学校忙着毕业的事情,每天焦虑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想回家又怕耽误。
想着忙完手中的事情再回家看一趟姥姥,没想到学校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姥姥就已经去世了,我连姥姥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遗憾,在姐姐告知我消息的时候,我立马给妈妈打电话说我要回去。
妈妈抽泣着说亲戚都在,你不用回来了,于是最终一直到姥姥下葬,我都没回去。
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里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回去呢?哪怕再看姥姥一眼,哪怕回去给妈妈一个拥抱也好。
我事后才知道当时妈妈几经崩溃,甚至好几次都要晕倒,这是妈妈后来才告诉我的。我毕业之后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先回了一趟家。
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哥哥在城里面上班,姐姐则远在千里之外的厦门上学。
所以我回到家只有妈妈一个人,因为我提前告知妈妈我要回家,所以妈妈在电话里问我想吃什么,要不要买一只鸡做做。
我说买什么都行,到家再说吧,做什么我都喜欢吃。
我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了,妈妈已经为我准备好了饭菜,有我最喜欢吃的土豆炖鸡。
妈妈赶紧把我的书包拿下来说洗洗手,赶紧吃饭吧,妈妈特意为你做的。
当时天气不是很热,但我的眼眶里已经满含泪水了,背过身去说,好我马上去洗手。
我清楚的记得,我从来没有在妈妈的面前哭过,因为我觉得一个男孩子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可以轻易流眼泪的。
但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的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是未到伤心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其实我能看出来,妈妈当时的情绪并不是太好,毕竟刚经历过姥姥去世的事情。
但妈妈还是打起精神来问我毕业之后想做什么工作,准备去哪里。
我说还能去哪里呢?去工地上锻炼一下吧。
妈妈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去工地也行,就是会不经常回家了。
我说是啊,工地上一般是没有假期的,可能以后一年只能回来一次了,而且在家也待不了几天。
妈妈一边夹菜一边说那样也好,你也不小了,多挣点钱也是一样的,不然以后怎么娶媳妇儿呢。
只是你姥姥不在了,妈妈再也没有妈妈了,你不要像妈妈一样有这样的遗憾,有空多回来看妈妈。
我的心里突然一阵触动,像被针扎了一样,我体会到了妈妈话中的分量和一直以来的期望。
我转身跑了出去,打开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哭了起来。
对于妈妈来说,姥姥的去世让妈妈在人间没有了去处,再喊一声妈都是奢侈的。
自此之后,我便意识到父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所以有时间就多回家看看父母吧。
他们是我们的依靠,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依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