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2022年10月13日16:17:58 情感 1379

前几天,一次聚会,一位做网约车的朋友,讲到了他最近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凌晨四点多,天还没亮,朋友从火车站接到了一位带着行李的大叔。

他的目的地很奇怪,不是家里,也不是公交站台。

而是一家商场。

朋友不好意思多问,但还是好心提醒了一句,商场10点才开门。

没想到大叔回答的几句话,让人心酸。

原来,他是赶回来参加亲孙女的满月宴,放心不下家里的安排,特意买了最早一班的票。

但是四点多直接回家,他怕开门声打扰到家里的孩子,

“儿子工作累,儿媳妇带宝宝也累。”

所以就先到商场门口坐一坐,因为这家商场他逛过很多次,很熟。

朋友讲完这个事情后,有点感慨:

“我是发现,小时候我们怕父母,现在我们大了,父母有点怕我们。”

同桌的朋友都笑笑,低头不语。

说来也巧,最近皮哥看了一档综艺,名叫《百川老朋友》。

这档节目有点不太一样。

就是请了五位年龄相仿的老年人,让他们在一起待三天两夜,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娱乐。

最后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节目组的一个要求,让现场的老年嘉宾面面相觑——

打电话给子女,过来一起参加最后的聚会。

按常理来想,这似乎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打个电话而已,况且是对自己最亲的亲人,能来最好,来不了自然也没事。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但没想到的是,节目中叔叔阿姨的反应,却远出乎意料之外。

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

可能是节目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摄像机的存在,但皮哥感觉,好像又不是这么简单。

第一个紧张的,是一位名叫姜英策的叔叔。

叔叔老家在哈尔滨,为了儿子专门搬来北京生活,已经在北京待了6年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听到要给儿子打电话,姜叔的表情立马变了,场外的观察嘉宾易立竞,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叫:“木然”。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看着其他两个女嘉宾的女儿都爽快答应,姜叔神情变得十分紧张,紧张中又带着一丝尴尬。

杨迪和女嘉宾的女儿通话的时候,姜叔的手不自觉地在扒拉桌子。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我们对这种小动作,应该都相当熟悉。

就像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学生,更像请假找领导签字,但在领导门外踱步,久久不敢推门进去的社畜。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姜叔在做心理建设。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在主持人杨迪的一再要求下,姜叔不太情愿地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电话铃一声一声,就连杨迪也看得出来,姜叔的表情从开始的轻松,已经变得很严肃。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紧张得出了一身汗,手机终于接通,姜叔小心翼翼向儿子发出了邀约。

“这几天不行,爸,太忙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一瞬间,姜叔好像僵住了,一动不动,半天缓过神来,用一种故作镇定的语气回答道:“那行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场内的所有嘉宾,都看得出姜叔的失望。

只有他一个人,沉浸在自己假装的无所谓中。

姜叔虽然和儿子都住在北京,但与儿子几乎见不上面,6年时间,见面的次数,可以用一只手数出来。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这种失落,让人心疼。

同样紧张的还有张叔。

他叫张建忠,已经60多岁了,退休后的张叔,也是跟着孩子到了北京,但他只在这生活了三四年。

打电话前,张叔还口口声声给姜叔出着主意,分析着姜叔和儿子关系的症结。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但到了自己打电话时,他却坐不住了,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房子里来回踱步。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显然,他比姜叔还紧张。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电话没打通,张叔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台阶”。

“忙”、“上班”、“上班不能开手机”……

坐回自己座位的张叔,一口气说出了四五个理由。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但就是不愿明确表示,自己在被要求给子女打电话时,那种忐忑的心情。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而这种害怕,就像是自然而然,由内而外的。

两位老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面对子女,他们欲言又止,从内心深处,就有着深深的惧怕。

这种惧怕,不是那种生理性的害怕,而是担心子女们被打扰,也是担心自己显得多余

就像姜叔给自己儿子找的理由一样——

“忙工作,还得忙对象”。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一个“忙”字,概括了所有情感,替代了所有亲情。

但面对子女们的老人,也只有用这个理由,才能说服自己。

观察室里,倪萍一句话说得好:“这不是自觉,都到了卑微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倪萍对这种现象观察得很透彻。

她说,一般电话里母亲还没说三句话,子女就会敷衍:“好,还有事吗?”

这种话,就是结束这段聊天的信号词。

父母对这种话特别敏感,都会当即表示没事了,然后迅速自己挂了电话。

想说的话,也会欲言又止。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我们都说“老小孩”,其实人年龄大了,会变得很敏感。

也许是因为子女远离的孤独,也许是因为经历世事的沧桑,也许是因为退休后,实在没有事情可做。

在被无意间刺伤后,他们都会将最深的委屈,藏在心里, 无论他们曾经有多么严厉,曾经有多么坚强,在经历岁月侵蚀,子女离开后,这种脆弱都会被“无限放大”。

没叫来女儿的李鸣李叔,就是这样,脆弱被“无限放大”了。

节目中,看到几位阿姨和子女其乐融融,李叔一直在反思自己和女儿的关系。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他说自己从小时候,就没有尊重过女儿,没有考虑她的感情。

李叔举了个例子,说女儿小时候,要买随声听,两千九百多块,已经非常贵了。

他就质问女儿,这东西买来干什么。

女儿说自己喜欢听音乐。

李叔反问,说你现在在学习时期,你应该花这么多钱去听音乐吗?

虽然嘴上批评得很严厉,但是批评完后,李叔依旧会买来随声听送给女儿。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我想这种事,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

一个很贵的玩具,对当时条件不好的父母来说,其实要买都很艰难,这种艰难会让他们将情绪输出到孩子身上。

只不过,当年孩子要玩具有多战战兢兢,如今父母给儿女打电话,就有多谨小慎微。

上了年龄,当沟通的隔阂放大,老人们往往会陷入,这种自我怀疑中,并将自己卡在心里的往事,一遍一遍掰开揉碎,从里面挑出自己的缺点,然后自省,虽然这本身没什么用处。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但对李叔来说,虽然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如今依旧无法跟女儿张嘴,沟通这些事。

李叔一个人独居,连续四年,他都是一个人过年,女儿从来没有来到他身边,陪老人家过一个年。

他想弥补,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毕竟如今见女儿一面都很费劲。

见到别人和子女亲近,李叔只有羡慕的份儿,剩下的全是愧疚。

面对镜头,李叔对女儿眼含热泪,深情表白,一个老父亲的舐犊之情,让皮哥一时间绷不住,眼泪哗哗直流。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与其说这是对女儿的表白,不如说是李叔对自己的忏悔。

但对一个年迈的父母来说,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能反思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易立竞说,她能理解李叔的女儿,因为有一句话叫: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

她站在子女的角度上,强调父母亲的严厉带来的那种伤痛。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而倪萍则说,还有一种方式,叫“原谅”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不过还好,节目还让我们看到了特别温暖的一面——

姜叔的儿子,虽然也和父亲有隔阂,但他在节目中,依旧给了父亲最大的面子。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他先是写了一封长长的告白信,然后又突然带着女朋友现身,给老爸惊喜。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一句“你啥时候过来的”之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这可能是这么多年来,父亲第一次抱儿子抱得这么久,这么紧。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姜叔的儿子与李叔的女儿相比,判若两人。

《百川老朋友》里,皮哥知道了一个新名词,叫“老漂族”。

就是说那些年老孤独,跟着子女一起在大城市漂泊,又得不到照顾的老人。

同朝霞阿姨,就是女儿考到北京读大学之后,她自己也跟过来陪读的,从小陪读到大,对女儿,她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张建忠张叔,在退休后,跟着儿子也来了北京。

虽然他们都是跟着子女来的北京,但与孩子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别说在一起生活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张叔说的一件事:

他说每天都要跟朋友发信息,如果三天没收到信息,就要打电话确认,人还在不在了。

这事虽有点搞笑,但背地里想想,又有些心酸,对独居老人来说,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今村昌平导演的电影《楢山节考》中,有这样一个残忍的情节:

因为村子的极度贫穷,老人过了70岁,就要被送到后山上去,自生自灭。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因为上了70岁的老人,无法劳作,只能白白浪费粮食,花钱。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放之于现实,为我们操劳半辈子的父母亲,不应该在晚年遭受这种待遇。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既然年轻的时候,他们能为我们遮风挡雨,那就绝不能让他们上了年纪,还看我们的脸色行事。

说皮哥,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吧。

一件是关于《奇葩说》主持人马东的,一件是关于一位巴勒斯坦老人的。

马东母亲,也和很多年迈母亲一样,喜欢看电视购物买东西,而且常常花大价钱买一些很贵又没有用的东西。

看到母亲这样,马东从不戳穿她,反而会夸母亲眼光高,买的东西好。

母亲就会很兴奋。

后来,马东说的话感动了所有人。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他说,父亲去世十多年,母亲一个人十分孤单,平时只能看看电视买买东西。

如果连这些快乐都被剥夺,那对年迈的母亲来说,太过残忍。

另一件事,是新冠严重的巴勒斯坦,一个73岁的老奶奶确诊被隔离了。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因为没法进入病房,她30岁的儿子,每晚都会爬上隔离病房高高的窗台,陪伴母亲度过日日夜夜。

可短短五天后,母亲还是走了。

对中年人来说,人世间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家还能喊一声“爸,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永远不要,高估父母亲想看到我们,想念我们,想和我们在一起的情感。

他们虽然和小孩子一样,有敏感脆弱的心思,但与小孩不同的是,我们小时候会用哭闹来求爱,但他们只会窝在心里。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不打扰,是他们的温柔。

“没事儿”这句简简单单的话里,包含着无数本应喷涌的情感和善意的“谎言”。

1988》中,德善的爸爸说得好: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这节目戳中亿万人的隐痛:最爱你的那个人,其实在说谎 - 天天要闻

中国式父母,总是卑微而伟大地爱着自己的子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子之爱父母,又当如何?

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多打一分钟电话,多回一次家,对每一个年迈的父母来说,都是无比巨大的惊喜。

当曾经在你面前,替你遮风挡雨的巨大背影,逐渐佝偻,希望你能搀起他们的影子,别让他们过早倒下。

当曾经背着你,带着你走南闯北无所不能的他们,渐渐慢下来,希望你能停下自己的脚步,等等他们。

做儿女的,永远不要跟风逐流,刻意放大童年的悲苦去鞭笞自己的原生家庭。

做儿女的,永远不要吝啬自己的爱。

毕竟,此时的你们,有妻儿,有丈夫,有朋友兄弟,有年富力强的身体,

可他们,只有你们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微信上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十有八九是这4种人 - 天天要闻

微信上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十有八九是这4种人

作者:香克斯在微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的今天,朋友圈成为了许多人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的平台。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几乎从不发朋友圈,他们并非单纯的低调,十有八九是以下这4种人。第一种人,是专注于现实生活的实干者。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学习和家庭中,在他们的认知里,真正具...
病重男孩与全班拍毕业照后次日离世,其父曾晒同学手写祝福与集体签名篮球 - 天天要闻

病重男孩与全班拍毕业照后次日离世,其父曾晒同学手写祝福与集体签名篮球

5月17日清晨,四川南充仪陇县总医院广场上,初三某班全体同学搬着板凳,徒步两公里来到这里,只为跟躺在病床上的同窗拍下一张特殊的毕业合照。 病重男孩身穿校服与同学合照。图/受访者账号截图 2024年,男孩因查出肿瘤休学,临近中考班主任便提议学生自愿到医院拍毕业照,但全班六十多名同学都来了无一人缺席。据九派新闻此...
看着兄弟们都结婚了,你却还在刷手机?30岁该醒了 - 天天要闻

看着兄弟们都结婚了,你却还在刷手机?30岁该醒了

目前我国的单身人口已经接近3亿,其中25—29岁的人群中未婚率更是高达51.3%,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是主动选择单身,大部分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单下来的。特别是由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缘故导致男性被动单身的数量比女性更多,很多男生到了30岁都
男人若有这4种行为,就是打心底嫌弃你,别痴迷到伤痕累累 - 天天要闻

男人若有这4种行为,就是打心底嫌弃你,别痴迷到伤痕累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枕边人近在咫尺,却总像隔着银河;明明付出全部真心,却总被当作理所当然。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顾佳那句“婚姻是避风港,可都想避风谁当港”,扎了多少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当男人出现这4种行为,别再当那个傻傻修船的
长期缺钱的人,往往有这些认知、举动,藏不住的 - 天天要闻

长期缺钱的人,往往有这些认知、举动,藏不住的

性格决定命运,而认知决定性格。本质上,就是认知决定命运。认知高级,让人有所获益;认知低级,让人有所损失。一个人有钱,并不是老天掉馅饼,而是高级的认知,帮他赚来的。一个人没钱,并不是老天爷整蛊,而是低级的认知,对于他的拖累。长期缺钱的人,往往
婚外情快速疗愈3步走:发现老公出轨,该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 - 天天要闻

婚外情快速疗愈3步走:发现老公出轨,该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

婚外情快速疗愈3步走:发现老公出轨,该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心理学提示:有些痛苦,直面了才会过去!因为痛苦被看见,你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痛苦,才会去想办法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从而挖掘出让你痛苦的根本因素,这样你的痛苦会被解决,你的痛苦才会过去。
小伙娶22岁脑瘫女孩,颜值爆表会做饭,网友:我到底输在哪? - 天天要闻

小伙娶22岁脑瘫女孩,颜值爆表会做饭,网友:我到底输在哪?

爱情到底是什么?是门当户对的优越感,还是患难与共的陪伴?在这个清北硕博配985本科的时代,太多人把婚姻当成了实现阶级跃升的跳板。有车有房才敢谈恋爱,存款够多才考虑结婚。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条条框框,真的能带来幸福吗?近日,网上一段视频火了。
痛心!初三病重男生与全班拍毕业照,次日不幸离世 - 天天要闻

痛心!初三病重男生与全班拍毕业照,次日不幸离世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5月17日,一张特殊的毕业照感动全网。封面新闻的一篇报道,引发了无数网民的感动和共鸣。视频截图当天,四川南充仪陇县总医院内,当地一中学初三学生穿着校服、提着凳子来到医院,和病重住院的男同学拍下毕业照。18日,有多名网友在评论区发言称男孩在18日凌晨离开了。5月19日,记者从学校处证实了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