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读王清胜《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2022年10月13日08:21:19 情感 1569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读王清胜《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如果说回味是老年人的生活常态,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回味的基本特点?抱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回味?重点回味什么?回味之后又如何面对新生活?

诸如此类问题,清胜通过作品告诉我们:回味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可控的,不是“失衡”的;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

回味要有阳光心态、精神追求、感恩情怀。要重点围绕热爱的事业去回味,围绕自身的优势去回味,围绕难以忘怀的事情、难能可贵的精神去回味。

回味过后,要满腔热情迎接新生活,要心情愉悦赋予新追求,要坚定信心充满新期待,要脚踏实地开心每一天。

把健康回味作为人生历程的“加油站”,把求实回味当作生活的“交响曲”,把理智回味变成人生的宝贵财富,把探索回味形成生命的不懈追求。

人生态度不同,回味的角度有别;人生追求不等,回味的心情各异;人生境界不一,回味的收获截然相反。

清胜回味生活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与他与人为善、与人为睦、与人为诚的人生准则、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一脉相承。

一是注重理性思考。大到处世哲学,小到生活细节,他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书中的散文和报道,从选题到主题,从问题到课题,从扣题到破题都具有昂扬向上的指向性,都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是注重聚焦阳光。社会情况错综复杂,阳光普照,角落阴暗。任何人的生活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清胜也不例外,可他的回味文章向人们传递的是阳光雨露,给人们输送的是新鲜空气、“绿色食品”,使人们从中获得的是正能量。

三是注重感恩社会。从精心选取的文章,到用心挑选的照片;从回味个人的成长,到体味家庭的和谐;从思念报社同仁,到深切怀念父母,满怀一颗感恩之心,没有丝毫怨天尤人。有的只是对社会、对组织、对单位、对朋友、对家庭的真心感谢,真诚感恩。

四是注重精神追求。人如果贪图私利,势必思想滑波,境界低下。透过回味生活层次,可以窥视出清胜热爱生命的内心世界。聚焦回味文章的亮点,可以折射出他的高尚情操。清胜严于律已,从不索求个人利益,始终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五是注重社会重心。清胜把回味重点放在新闻工作和热衷的社会活动上,把自身需求、愿望融入宏伟事业和社会发展。处处淡化个人作用,事事强化集体力量,所有成绩完全归功于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这是他回味内容的体现,更是他人格力量的展现。

我觉得,清胜回味的方向和方法,对朋友具有导向、示范作用,是一笔难能可贵、促进身心健康的精神财富。通过对《回味如歌》的感悟理解,学习借鉴清胜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人生步入老年,健康向上、真实求实、理性探索的回味同样可以焕发青春。

回味既是对往事的回忆,又充满新生活的向往。回味不仅回首人生历程,而且可以让人昂首前行(未完待续)。

王清胜简介: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读王清胜《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 天天要闻

王清胜,1934年8月生于哈尔滨市。1950年起在《哈尔滨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新晚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报社新闻龄50年。著有散文集《银河的星》《回味如歌》。《回味如歌》充满感情色彩,有记者生涯的回顾,有报人风范的回忆,有秀美山川的赞颂,有高尚品德的歌唱。作者还著有《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报业史》,是哈报历史上第一部报史专著,展现了哈报事业发展的不凡里程。

王清胜的经典语录:“五十年来,我只进了一个家门,这就是哈尔滨日报。五十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在哈尔滨日报办报。五十年来,我经常唱的只有一首歌,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生活的回味生命的歌唱——读王清胜《回味如歌》有感(二、下) - 天天要闻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大学毕业半年多,从 5000 块到小十万的逆袭! - 天天要闻

大学毕业半年多,从 5000 块到小十万的逆袭!

你是否曾在大学时,看到一些女生对男友的经济要求,觉得离谱又担忧自己的未来?就像我,大学时看到小红书、抖音上女生要求男友毕业一两年有一二十万存款和稳定工作,心里既嗤之以鼻又有些焦虑。还没毕业就一心想赚钱,可直到毕业连 1 万块都没存下。这是不
亲情成“毒药”,面对这样的父亲该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亲情成“毒药”,面对这样的父亲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父亲赶快意外死掉?这听起来简直大逆不道,但背后却藏着无数的心酸与无奈。一位独生女的经历让人感慨万千。母亲异地住院要手术,本没打算让父亲来,可姨觉得让父亲掏钱能看看他靠不靠谱,不行就离婚。谁料父亲连路费都没有,非要开车来
19岁少女高考前的困境:家庭变故下的坚韧与抉择 - 天天要闻

19岁少女高考前的困境:家庭变故下的坚韧与抉择

为什么一个19岁高二休学的少女,一家人要住在出租房里,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曾经,她家生活虽不富裕但也安稳,还买了楼房。然而,2019年爸爸把全部身家投入项目,却因口罩问题,180万工程款分文未收回。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经过时了,现在更流行这三种活法 - 天天要闻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经过时了,现在更流行这三种活法

老伴先走了,再婚已经过时了,现在更流行这三种活法。一、重拾爱好,让日子有滋有味人啊,有时候就得活得洒脱点儿,就像那句俗语说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话搁丧偶的老人这儿,又有新说法了。以前啊,人一没了老伴,就觉得这日子没盼头了,灰头土脸的。
河北26岁儿媳瞒着娘家,割69%肝脏给公公续命,父母:永不原谅 - 天天要闻

河北26岁儿媳瞒着娘家,割69%肝脏给公公续命,父母:永不原谅

“医生,我愿意捐肝,请尽快安排手术。”一个年轻女人坐在医生面前,语气坚定神情平静。医生看着她的体检报告:“你和病人不是亲属,怎么匹配度这么高?他是你父亲吗?”女人摇头:“不是,他是我公公,”一句话让医生愣住了。非亲非故,她为什么愿意为年过五
亲家有没有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亲家,大多有这些穷习惯 - 天天要闻

亲家有没有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亲家,大多有这些穷习惯

有些人过日子滋润,做事大方又得体;有些人日子过得紧巴,行为习惯也透着窘迫劲儿。习惯这东西,可是判断一个家庭经济情况和家风的重要标准。古人讲:“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亲家有没有钱,一眼就能看出来:没钱的亲家,大多有这些穷习惯。01:
一个家庭的衰败,多半不是缺钱,而是不够“松弛” - 天天要闻

一个家庭的衰败,多半不是缺钱,而是不够“松弛”

有的家庭,气氛压抑得很,就像拉紧的琴弦,一触即发;可有的家庭呢,温馨自在,松弛得当。家庭的松弛感,那可是维持家庭和谐特别关键的因素。老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能不能长久兴旺,松不松弛,起着大作用。一个家庭的衰败,大多不是因为缺钱,
如果有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别胡思乱想,要这么解读 - 天天要闻

如果有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别胡思乱想,要这么解读

生活里有些人,曾经跟咱们亲近得很,突然之间,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点消息都没有。但还有些人,哪怕好久没联系,再碰面的时候,还是感觉特别亲切。对人际交往中这种“不联系也不拉黑”的状况,咱得正确解读,这对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可太关键了。古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