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2022年10月11日13:51:18 情感 1827

作者:沫小童(富书作者)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有个叫“蜜蜂效应”实验。


他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分别装进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有光的窗户。


然后发现,蜜蜂喜光,以为瓶底就是出口,它不停地在瓶底盘旋,直至力竭倒毙;


而苍蝇却到处乱飞乱撞,不停地去试错,最后全飞出去了。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最后,他总结道:“即兴发挥、试错、迂回前进和随机应变等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像蜜蜂一样,遇到新的问题只会一根筋,凭着经验做事,不懂变通。


结果禁锢了思想,把自己困在原地,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李渔曾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学会破局,跳出经验主义,人生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经验主义,害了多少人?


经验主义,会害人?想必让很多人觉得困惑。


但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养生专家说:每天睡眠不能少于8小时睡眠论。


于是,要求自己一定要睡满8小时,要不然影响健康,结果压力反而倍增,精神更疲惫;


身体不舒服,很多人凭着 “经验”觉得小感小冒的,自己都久病成良医了,熬一熬或者买点药自行处理,结果随意用药贻误治疗,甚至埋下更大的 “祸根”。


………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的:


“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地根深蒂固,最终,它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可见,太过依赖经验,会出现两个危害:一是蒙蔽了我们的思维,二是让我们掉入能力陷阱中。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桂格公司,曾经以一个高品的价格收购了佳得乐,并获得丰厚利润成为一个大赢家。


桂格的总裁史密斯伯格,凭着这个“经验”,决定出价17亿美元收购思乐宝公司。


他的投资银行顾问认为这笔收购风险太大,分析家们也认为这桩生意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


可是,他并没有听他们的建议,而是相信自己的收购经验。


结果,这一决策几乎耗尽了公司的元气,而先前在佳得乐上取得的成功也无法使其安然这次厄运。


最终,食品泰斗桂格公司破产,史密斯伯格的声望开始消退。


《左传》里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曾经成就你的东西,现在很可能也会导致你失败,变成阻碍你未来成长的陷阱。


《能力陷阱》书中,就介绍了经验导致的个人能力陷阱:


很多人乐于做自己所擅长的事,一直做下去,慢慢地使得我们习惯只擅长做那些事了,最终让我们陷入这种单一能力的陷阱,难以逃离,成为经验的奴隶。


所以,现在就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有时候越是有经验的“老人”越做不出新的成果,反倒是新人能提出新颖的方案吸引人。


因为过去的经验和认知,限制了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导致做任何事都跳不出这个陷阱里。


能力决定你的现在,而更新力决定你的未来。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遇到新问题,懂得打破陈旧经验,不断更新重置,从而获得新生。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经验主义


心理学家苛勒,曾做了一个“小鸡觅食”的实验。


实验开始,他先出示浅灰和深灰两张纸,食物一直放在深灰色纸上,让小鸡在深灰色纸上去能吃到谷米,在浅灰纸上吃不到,两种色纸不停调换位置。


等小鸡学会在深灰色纸觅食后,他就用黑色取代浅灰色纸,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

然后再让小鸡去觅食,观察小鸡的反应。


结果发现,一部分小鸡,会主动在黑色纸觅食,吃到谷米;一部分小鸡,即使啄不到谷米,依旧在深灰色纸上盘旋。


这个实验,证明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后继事物产生影响,即“认知迁移效应”的存在。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


这个时候,很些人就会困惑,为什么曾经已经成功过的经验,反而限制了思维,成为了枷锁?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词,叫“积极惰性”。


意思是:曾取得过巨大成功的人,在遇到新的挑战时,会不由自主地重复过去的经验模式来应对。


就像实验中有“色纸”认知的小鸡,一部分小鸡遇到挑战,能够变通,发散思维,从而吃到食物。


而另一部分小鸡,它们不是没有啄食的能力,而是 困在“经验”里,吃不到食物。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终有一天你会懂》有句话说:“任何你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可能是束缚你前行的枷锁。”


表姐最近脾气特别大,大家都不敢惹她,问她有什么事?


她说,这次汇报项目,竟然输给了去年入职的90后,不但项目没有争取到,而且自己苦干多年,人家入职才两年工资几乎快和她平齐了。


更让她糟心的是,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居然被领导批评过时了。


表姐大学毕业后,进入竞争很强的外企工作。


她学习能力很强,经常拿下大项目,很快就成了公司的资深员工。


她凭着资历和经验,在单位享受着很好的待遇。


渐渐地,她开始沉溺于“优越感”中,时间一长,虽然她有能力,但不愿意更新,提升自己。


而公司产品都是针对时尚需求制定的,加上时代更新迭代,她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案,都不如那位90后提出的想法新颖,形成了明显差异化。


所以,她曾引以为傲的经验和资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没有任何优势,最后失败了。


作家石康曾说:“一个人的死亡时间,就是从停止学习开始的。


经常可以看到网上辞退职场“三高”员工的新闻。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喜欢根据经验主义办事,但是又做不出成绩;总是拿自己的“经验”指挥别人,却根本没有指导性意义,派不上用场。


最终成为职场中的“三高”人员,即高龄、高薪、高危人群,占着茅坑不拉屎,成为公司“无用之人”,阻碍着年轻人的发展。


过往的经验,借鉴的好固然可以助力,少走弯;但是过度依赖,只会囿于思维,难以有新的突破。


正如隧道视野效应说的,一个人如果处在狭窄的隧道内,只能局限于眼前,而看不到更高远。


世界不断变化,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只有跳出经验主义,学会归零突破,触类旁通,才能步履轻盈走得更远,有新成绩。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真正的高手,早已摆脱过时的经验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提出“冰淇淋哲学”。


意指: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想方设法地改善口味和服务,降低成本,跳出季节的瓶颈。


他在投资塑料业时,就运用了这个思维。


当时,台湾塑料业遭受很大打击,面对这一局面,他反复研究总结,得出:


当市场萧条时,可能也是企业投资与展开扩展计划的适当时机。


与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探索创造,一个企业不能只局限在以往的经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反复检验自己,才能长久不衰。


而大量生产,不仅能降低成本,压低售价,还能让产品不受地区限制,吸引更多的顾客。


正因为他敢于打破经验带来的禁锢,把握住冷门机遇,所以他投资的台塑和开展的业务开始好转,并奠定了他在塑料工业的基础。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看过这样一句话:“用旧的经验应对新的问题,前行的脚步必然受阻。


就好比开头的“蜜蜂困境”。


蜜蜂思维,其实就是聚焦思维,而苍蝇思维就是发散思维。


当你面对一个新问题,或者碰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先用“苍蝇思维”,放下经验主义,不断试错,寻找新的方向。


然后,等确定可行性目标后,再用“蜜蜂思维”,聚焦目标,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好。


英语雪梨老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硕士,毕业后,成为了北京某教育机构的名师。


当时,她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稳定安逸下去。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公司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了线上,而她带班的模式无法转移到线上,被裁员了。


一下子失去工作,生活跌入低谷,未来迷茫,她变得焦虑失眠。


她本想凭着自己的经验,应该可以回老家考公立学校的教师编制,可觉得不甘心。


一天凌晨,失眠的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说:“不行,我要改变自己,去做抖音,投入几个月,看看会怎么样。”


于是,她变换方式,在网上直播教英语,开始了自媒体探索之路。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具有亲和力的外表、清晰的发音、能深入浅出讲解的她,成了抖音上最受欢迎的教育博主之一。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积累出各种经验。


很多人都是一根筋不懂得变通,而真正的高手,早已摆脱经验主义,懂得给自己设置模式,随时切换自己思维。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努力摆脱“经验主义”的局限,拥有逆向思维,不设立边界,不拒绝新发展,才有机会获得更多迁移和升级的机会。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听过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理论,叫“空杯心态”。


意思是: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再继续往里面倒水只能溢出来,是无法再接受新的东西。


做人亦是同理,如果想要获得更多东西,就要学会空杯,才能再注满。


“空杯”并不是要把过去全部否定,而是清空过时的,舍弃过往的成就,随时重整已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进入留出空间。


愿你我,能时刻保持“空杯”,定期给自己归零复位,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地享受生活。

惊人的蜜蜂效应: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经验主义 - 天天要闻

作者简介沫小童,富书专栏作者,不倾国、不倾城,做一个自律、温暖、有爱的90后写手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缺钱,而是有人“很犟” - 天天要闻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缺钱,而是有人“很犟”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家庭氛围,本应温馨融洽。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可有时,却因一人的“犟”,风波不断。原以为,家是避风港湾。却不想,因这份倔强,港湾泛起层层涟漪。倘若家庭中,“犟”的风气蔓延,温暖亲情,便会逐渐冷
人生建议:不要过度提醒任何人,包括你的儿女 - 天天要闻

人生建议:不要过度提醒任何人,包括你的儿女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相处时,好多人习惯凭借自身经验和认知,频繁提醒别人。他们觉得,这是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然而,这种看似善意的过度提醒,常常给对方带来无形压力,甚至破坏彼此关系。要是每个人都无休止提醒别人,那大家都会活在别
成年人改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埋头苦干,而是这些 - 天天要闻

成年人改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埋头苦干,而是这些

古人云:“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人生漫漫,不少成年人一心埋头苦干。他们坚信,汗水定能浇灌出成功之花。可往往,却忽略了前行方向,也忽略了自身格局。埋头苦干,确实是可贵品质。但要是方向错了,格局受限,再多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看他的儿女就知道了 - 天天要闻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看他的儿女就知道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世间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不一样的轨迹。而儿女的状态与行为,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显露出一种联系。不少人可能一开始没注意,可仔细想想会惊讶发现,儿女的样子,常常藏着一个人福气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