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亲戚“不香了”,只是我们需要新型人际关系 | 新京报专栏

2022年09月30日12:38:28 情感 1527
并非亲戚“不香了”,只是我们需要新型人际关系 | 新京报专栏 - 天天要闻

每年春节的年夜饭,已经成为我们亲戚团聚的传统仪式。新京报资料图

央视网报道,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亲戚”又成了热门话题。其中,也不乏“亲戚道德绑架”“亲戚借钱不还怎么办”等具体难题的讨论。这些话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亲戚”当成了一种负面存在,尽管这充满着很多偏见。

这不是什么新话题,实际上,至少在10年以前,一些网络平台上就有了“亲戚”相关的讨论组,吸引大量网友参与讨论,吐槽者甚众。当然,大家都是匿名吐槽,没有谁会发一封致自家亲戚的公开信。

这也让人怀疑,这些在网上吐槽亲戚的人,现实中可能都是乖孩子,因为不敢当面和亲戚发生冲突,才在网上偷偷发泄一下。

不管如何,10年时间过去,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从文字为主到视频为主,“亲戚”这样的话题仍然热烈。这说明当前“一代新人”,还是面临着老问题:

年轻一代正在走出原来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到一个新环境建构自己的新世界,而这也是一个再造人际关系的过程。

并非亲戚“不香了”,只是我们需要新型人际关系 | 新京报专栏 - 天天要闻

每逢春节,人们不远万里也要赶回家团圆过年,也体现了人们与亲戚那种断不了的心理联结。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离开“亲戚”是人际关系现代化的开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中国人开始离开家乡,求学、打工,离开故乡,到一个新环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离开亲戚”的过程。

每年春运,人们又从“异乡”拎着大包小包,回到“老家”过年,去和亲戚短暂交往——也很可能是交锋。

这其实也是“社会关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亲戚”总是和故乡与传统联系起来,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农村,最近10年则是小城市。

亲戚就是“父母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血缘联系,从你一出生就注定,你无法选择,也不能否定。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亲戚”不仅是关系,也是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亲戚之间的相互支撑,才能保持在农业社会的竞争力。

传统社会中,除了极少数考取功名或者外出经商的人,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固定的地方,“亲戚关系”也是价值观上的高度统一体。亲戚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但在“对外”时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现代”和传统的最大不同,就是要重建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从乡村走到城市,就从“熟人社会”来到了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血缘和亲戚是最重要的,而在都市的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必须依赖法律——一种契约关系。

这就成为另外一种现实。那就是,即便是你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的邻居,也得依靠法律规范维持关系,而非“亲戚”。

网上有一个经典类比,“就算是小区保安,也比亲戚强”,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过,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这种新型社会关系的特点。保安不会像亲戚一样关心你是否结婚生子,大概率也不会向你借钱。但是,他又和纯粹的陌生人不同。

小区保安会像熟人一样问候你,有时候也会帮助你开门或者拿个快递。这让你感到温暖,一种表面的、肤浅又可爱的温暖,不会让你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似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似乎就是人际关系的现代化。

并非亲戚“不香了”,只是我们需要新型人际关系 | 新京报专栏 - 天天要闻

北京园博园参加“卢沟晓月”诗会的人们。中秋团圆,实际上也寄寓着亲戚间的血脉认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我们与亲戚之间的心理联结断不了

如果你对小区保安这种超出陌生人的热情感到温暖,说明你内心仍渴望深层的联结:能不能再深一点,就像二舅或者大姨那样,但是又不要干涉我的生活?

这种模棱两可的边界感,也就是“新都市人”的双重性。那些吐槽亲戚的人,其实内心恰恰是渴望联结的,他们渴望的是“少干预”“少绑架”的联结。

但在现实里,你不够决绝,你做不到干脆就真的远走他乡,春节也不要回家,手机中不存亲戚的电话号码,你也做不到退出任何以“大家庭”“一家亲”这些词命名的“家族群”,做不到孤零零一个人在城市打拼。

因为,人总是感情动物。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和亲戚联系更多,在不知不觉间早已“相互嵌入”,要想彻底脱离又何尝容易呢。

实际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更多人都是在重构亲戚关系。我接触的人中,有“家族群”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人们在抱怨家族群三观不一致,经常撕裂乃至屏蔽对方的时候,其实也表明了对家族群的某种认同。

因此,我们愿意继续待在家族群里,哪怕是自己不发言,也不会轻易退群。这种家族群和亲戚群的存在,似乎说明我们在社会关系方面还没有彻底“现代”。但这未必是坏事。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在享受“契约式”陌生人社会的轻松时,也会经常抱怨“城市的冷漠”。这其实有点抱怨错了对象。冷漠的不是城市,而是“人”本身,更深层意义上,冷漠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所以,我们才去寻找同类,去找兴趣小组或者约饭约酒。而每当此时,我们声称在意的那种“边界感”,就又模棱两可起来。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再造”关系?二舅或者大姨,就当他们是应该疏远的上一代,那么表弟表姐,有没有“共同进步”的可能?有没有可能把“契约”和“血缘”结合在一起?

比如,和兄弟姐妹一起创业,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是我知道现实中仍不乏成功的例子。

说到底,尽管一些人嘴上说亲戚“不香”了,我们也不能真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给陌生人以温暖,给亲戚以距离,都不容易,却又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尝试的心理联结。

撰稿 / 张丰(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女人只在这几种时候联系你,别傻了,她没把你放心上 - 天天要闻

女人只在这几种时候联系你,别傻了,她没把你放心上

爱情从来不是“有空才想你”,而是“无时无刻放不下你”。男人常常会误以为,只要女人肯联系你、肯找你,就是心里还有你。但现实是,有些女人只是把你当成“能用”的人,而不是“重要的人”。她不是心里有你,而是习惯了在某些时刻,想起你这个“外人”。
在亲密关系中,若对方沉默不语,不妨尝试这几种做法 - 天天要闻

在亲密关系中,若对方沉默不语,不妨尝试这几种做法

亲密关系里,偶尔会碰到对方沉默不语的情形。这种无声带来的困惑,时常在心头萦绕。有些人面对沉默,完全不知所措,只能任由关系渐渐冷却;而有些人却能够巧妙化解,让关系持续升温。学会应对亲密关系中的沉默,是经营感情的关键所在。古人云:“事在人为。
会说话的人,往往会用这3个方式提升沟通质量 - 天天要闻

会说话的人,往往会用这3个方式提升沟通质量

在人际交流里,有些人一开口,就让人浑身不自在,交流体验差。而有些人张嘴,就能营造出融洽氛围,交流顺畅又愉悦。掌握好的说话方式,是提升沟通质量的关键。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方式,对沟通成效影响极大。会说话的人,往往会
“女儿是来报恩的!”杭州网约车上的这一幕火了!父亲自豪回应 - 天天要闻

“女儿是来报恩的!”杭州网约车上的这一幕火了!父亲自豪回应

5月8日,我们在网上发布的一条短视频火了。不少网友点赞,“孩子真是小天使”“小孩姐太懂事了”,我们也找到了这位网约车司机。司机名叫徐波,富阳人,开网约车3年多。他的车后排挂着18串精美的手串,车上贴着“5元一串,8元两串”。徐波说,他时不时会带新的手串来车上补货,几乎每位乘客都会对它们感到好奇。徐波:“有...
毛选:建议停止喂养任何人 - 天天要闻

毛选:建议停止喂养任何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放在今天,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谁是消耗我们的人?谁是滋养我们的人?这个问题是生活的首要问题。”很多人以为付出是美德,却忘了,无底线的喂养只会让索取者更贪婪,让被喂养者更
大老板酒后告诉儿子的生存之道,难怪虎父无犬子 - 天天要闻

大老板酒后告诉儿子的生存之道,难怪虎父无犬子

1、勤劳致富的观点是错误的。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局势,不在力耕。”记住,财富是对认知的奖励,而不是勤奋的补偿。勤劳只能养家糊口,最多就是达到小康。仅靠勤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富人。2、要发财,就不要去打工。而是宁愿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