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5岁的寡居母亲,和65岁的独居女儿,她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女儿一辈子未婚,在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之余,常常会去做义工,生活寡淡又无趣。
耄耋之年的母亲,倔强中带着“调皮”,总是不肯吃药,背地里却偷偷抽烟喝酒。
母女之间交流甚少。女儿喊妈妈吃饭,摇一摇铃铛即可;老母亲爬高找书,女儿用一张纸条提醒:“爬高会死”。
然而,这对冤家母女的平静生活,却在女儿得知自己患病之后,彻底改变。
女儿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简称老年痴呆。
这是影片《妈妈!》开端所描述的片段,由此拉开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
影片中85岁的老母亲,为了照顾患病的女儿,又重新当起了家庭的主心骨。
她从任性的老顽童,转变成独当一面的女超人,在晚年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妈妈!》里的惊叹号,除了象征了孩子对母亲的呼喊,更唤醒了人们对于母爱的探索与思考。
女人不一定是妈妈,但一定是女儿。
我们跟母亲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有着无法割舍的牵绊。
而我们的一生,至少要经历三次顿悟,才懂得母爱的意义。
02
讨厌被妈妈控制和唠叨
我们总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觉得和母亲无话可说,一说起话来就心累。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网友留言吐槽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模式:
我总是和妈妈吵架,但是吵完又很愧疚;我们之间没有办法好好沟通,她一点都不理解我;妈妈总是打击我,说我哪里都不行。
青春期的育辰,跟母亲完全无法沟通,只要母亲一开口,他就躲开。
吃饭的时候,育辰从来不上桌; 大部分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狭小脏乱的房间里,从不与母亲交流。
母亲越是唠叨他,他就越是变本加厉。为此,母亲非常苦恼,母子关系跌至冰点。
对大部分人来说,妈妈的爱总是含蓄而强势的。
也许,母亲不擅长去讨好孩子,一开口便是“为你好”,对儿女的管束也让人窒息。
可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妈妈一定忍不住大肆宣扬你有多优秀。
只是,她们也是第一次从女儿蜕变成母亲,还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处。
我们在抱怨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有反过来观察过妈妈的生活和情绪吗?
许多妈妈表示,自己曾有过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倾向。
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女性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8%。
因为不想孩子担心,她们总是默默承受内心的压抑与痛苦。
有人说,真正的母爱,是一场体面的退出。
然而,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无论是否长大,他们永远是需要保护的那个人。
别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她却只关心你飞得有多累。
也许,每个人在特定的阶段,都会与母亲产生隔阂,经历一段互相嫌弃、无话可说的日子。
可是,沉甸甸的母爱背后,是一个母亲无法割舍的牵挂。
孩子和母亲,一个在长大,一个在变老。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极力地从母亲的羽翼中挣脱出来,而母亲还来不及学会放手,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走远。
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母亲在某个路口松开牵了一辈子的手,挥霍掉拥有母爱的时光。
母亲就是孩子的根。母爱的重量,让我们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有一股归根的力量,牵引着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03
在孩子落魄的时候,妈妈一定在
母亲对孩子的爱,不一定在岁月静好之时体现,但一定会在负重前行之中彰显。
在电影《妈妈!》中,眼见60多岁的女儿饱受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85岁的母亲果断挺身而出,承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
在向死而生的晚年阶段,母亲将照顾女儿当作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重燃对生活的斗志。
这一切的动力,源于“我是孩子的妈妈”。
影片中的女儿,随着病情的加重,生活渐渐不能自理。
有一次,她随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突然内急。
到了家门口,母亲却发现自己忘记带钥匙, 她顾不上自己年迈的身体,打破玻璃,爬窗而入。
但是,女儿刚踏进家门,就失禁了。
羞愧而绝望的女儿,缓缓地走到母亲身边,嚎啕大哭。60多岁的女儿在母亲怀里,宛如孩童时期的小女孩,茫然,无助。
母亲并没有责怪女儿,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安慰道“不要怕,有妈妈在”。
她把女儿带进浴室,为女儿沐浴擦身,还一起玩起了泡泡。
这一幕,像极了母亲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刚刚出生的婴儿。
曾经听过一句话:
“妈妈是不得不为了孩子付出,并视之为一种使命感,最终却要接受彼此分离的人。”
深以为然。
纵使孩子有一万个缺点,可是一旦当他们面临危险和困境,当妈妈的立刻会激发出强烈的“护崽”精神。
真正理解母亲的这种心情,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
女儿2岁的时候性格孤僻,时常被别的孩子欺负。有一次,她在沙池里玩,被一旁的大孩子用沙子泼,我一下子心急了,顾不上形象,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教训那些孩子,还用沙子泼回他们。
事后,我被对方的家长投诉了。虽然心里明白自己冲动了,但就是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每当看到女儿一言不发躲在角落里,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般。
后来,我辞掉了工作,专心陪伴她渡过难关。直到她不再害怕外面的世界,逐渐露出欢快的笑容,我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头。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无论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她都能全盘接受,不离不弃。
有母爱兜底的人生,我们有可以撒娇的怀抱,有可以哭泣的臂弯,一辈子都会活得有底气。
母爱是承托孩子生命的底线,不求回报,无怨无悔。
04
母爱的尽头,是彼此成全与救赎
《我家那闺女》里有一期,焦俊艳被父母催婚,她质疑:“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高亚麟回了一句:“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健在,你和死神之间隔着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妈妈!》的最后一幕,母亲推着女儿的轮椅,缓缓走向海边。
她们身着盛装,在浩瀚无垠的海天之间,嬉水、欢笑、唱诵。
母亲的脸上,挂着自信而恬静的微笑,她把女儿紧紧地拥入怀中,任由骇浪拍打瘦小的身躯,无所畏惧地矗立在涌动的海浪里。
这一刻,是影片的高潮,也是母性力量壮烈绽放的顶点。
母爱能扛起生活的细碎,也能冲破磅礴的浪潮。
走到人生的尽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
奚美娟曾在创作札记中写道:
生活,就是各种酸甜苦辣、悲苦喜乐交织在一起,而所有苦难的碰撞,汇成了整个绚烂的人生。
作家刘瑜说过:“父母是要感谢孩子的,是孩子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母亲这个角色,所承担的意义不止是母爱,更是对彼此生命的成全,是抗衡生活打击的力量。
正如影片中85岁的母亲,在亲情的互相救赎中,完成母爱的传递和回归。
而她用耐心和爱心唤起女儿对亲情的回忆,让女儿在内心不断释放对父亲的愧疚,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这是母爱的升华,它不只是自我牺牲式的感动,更是彼此精神能量的传递。
最终,我们会明白母爱的尽头,是两个生命在进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辉映。
写在最后
《妈妈!》里有一幕,是在阿尔兹海默病互助中心,一群病友坐在一起交流。
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但唯独没有忘记一个人:妈妈。
大家一同唱起熟悉的旋律: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无论是否记得你,我都依然爱你,我的妈妈。
老舍先生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人,即使是活到了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
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带我们领略唯美的人世间。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亲爱的妈妈。
文丨白小静
图片源自网络:电影《妈妈!》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