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纪大了以后啊,最让他们心里不好受的,可不是子女不孝顺,也不是没钱养老,而是别的烦心事呢。
就像张阿姨吧,女儿在电话里很干脆地说:“妈,您要的钱我们都给您存着呢,养老足够用了。”
可张阿姨握着存折的手啊,还是忍不住微微发抖。
为啥呢?上个月社区体检的时候,医生都说了,“您这心脏有问题,可得赶紧治啊。”
她心里记着这话呢,再看看银行卡里就剩三万块钱了,药价单就在手里,她想了想,还是默默给撕碎了。
咱们平常唠嗑说到养老难的时候啊,总是习惯性地盯着子女孝不孝顺、养老金够不够这些明面上的问题。
可是呢,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啊,在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里头,差不多有63%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变成子女的累赘。
这藏在心里头的苦啊,可比经济上的压力更让人喘不过气来呢。
一、付出了大半辈子,到老了却觉得自己“有心无力”,陷入自我否定
在重庆有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有个72岁的李大爷,他每天一大早就按时到活动室去。
志愿者问他为啥不去子女家养老呢?这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老大爷,突然眼眶就红了,他说:“去年孙子肺炎住院,我坐了三天硬座到成都去给送土鸡蛋,结果儿媳妇却说现在都喝进口奶粉了。”
这老人们啊,就感觉自己被这个时代给甩下了,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好多父母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北京师范大学有个研究心理学的林丹教授啊,他就发现,老年人普遍都有那种觉得自己的价值感缺失的焦虑情绪。
就像那个陈阿姨,在菜市场一直坚持卖菜呢。她的子女每个月都给生活费,可她老是念叨着,“还能活动呢,就得给孩子们多攒点。”
这种把自身的价值和“有没有用”绑在一起的这种想法啊,让老人们心里特别矛盾,既想让子女觉得自己还有用,又怕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
二、数字时代的浪潮下,老人仿佛被折叠起来,在孤独中艰难生存
杭州有个高档的养老社区,83岁的王奶奶对着智能电视发起呆来了,一呆就是半小时。
护工小刘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老人想看孙子在幼儿园的直播呢,可怎么学也学不会操作那个APP。
现在科技发展得太快了,这一老一小之间就有了一道鸿沟,这给老人们带来的那种挫败感,就像一道坎儿似的,很难迈过去。
民政部统计过啊,咱们国家空巢老人里头,有超过40%的人在使用智能设备上都遇到障碍。
你看啊,子女们在微信群里发红包的时候,社区通知都换成二维码登记的时候,那些不会在手机上扫码点外卖、不会在网上挂号的老人们,就好像被这个时代给挤到褶皱里去的,变成了隐形人似的。
这种被主流社会排斥开来的孤独感,可比物质上的缺乏让人觉得更绝望。
三、亲情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束缚,让人感觉很窒息
上海有个心理咨询机构啊,就接待过这么一位76岁的老大姐。她连着三年,每天都给女儿送午饭呢,一直到有一天,她在电梯里听到女儿说:“妈,这样下去我都要得抑郁症了。”
这老大姐吓得手都抖了,还写了封万言书呢,说:“我也就是想证明我还能为孩子做点啥,没想到我这爱都变成枷锁了。”
这种打着亲情的旗号,实际上却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的情况啊,正在造成新的一代人之间关系的创伤呢。
就像那个被父母催婚催了十年的IT工程师,每个春节对他来说都跟“大型批斗会”似的。
父母要是把自己一辈子的意义都放在子女身上了,这种很沉重的爱就会变味儿,变成一种情感上的勒索,结果是两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很窒息的处境里。
四、要想办法重建代际之间的联系,这是破局的关键
在成都有个社区,正在搞一个“时间银行”的试点呢。65岁的刘老师就在这儿教年轻人用智能手机呢。
这个模式就是把自己服务的时间存到系统里,以后要是需要护理服务就能兑换。
这种“互助养老”的新尝试啊,让老人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新型的代际关系的探索,打破了以前那种传统的只有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的状况。
日本有个作家叫岸见一郎,他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么个理论。
啥意思呢?就是说父母的任务就是给予爱,子女的任务就是接受爱。
咱们要是能把“父母安享晚年”和“子女幸福生活”当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事儿来看待,那心里就不会有那么重的负担了。
就像那个90后,每周都带着父母去上烘焙课呢,在揉面团的时候就让亲情又有活力了。
夕阳下,养老院的走廊里,传来悠扬的二胡声。
82岁的周爷爷和他78岁的老伴正在跳交谊舞呢,他俩后头还有一群忙着直播的年轻志愿者。
这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是在告诉咱们啊,真正的养老可不是光看钱的,而是要让每个生命在自己的人生岁月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