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张春明新译本「经管社2021年版」试读本:第1卷1.5节

2021年10月15日11:47:07 情感 1545

【本书已于2021年8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五节 论亲切宜人与令人敬佩的美德

01 旁观者尽量去同情体谅当事人的感受,当事人尽量去抑制自己的情绪并降低到旁观者所能接受的程度,这两种基于同情(译按:即同理心,本段下同)的不同努力,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美德。温柔体贴、温和有礼、亲切友善、坦诚谦逊、宽容仁慈这类亲切宜人的美德,就建立在前一种同情的努力上。恢宏豪迈、英勇无畏、端庄得体、自我牺牲、自我克制这类令人敬佩的美德,则源于后一种同情的努力。正是源于后一种同情的努力,才得以让我们本性使然的各种情感或行为,在各种场合都能受到适当的控制和约束,从而符合自尊、声誉与行为合宜性的要求。

02 如果一个人富有同情心(译按:即同理心),那他就会充分理解体谅身边朋友的各种感受,那他就会为朋友的不幸感到悲伤、为朋友的伤害表示愤慨、为朋友的好运感到高兴,而这样的人又是多么的亲切友善啊!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他那些朋友的处境,就很容易理解他那些朋友心中的那种感激之情,从而也会感受到他们从一个知心朋友的体贴关怀中必然会获得的那种安慰。反之,如果一个人冷酷无情,那他就只知道关心自己,那他对朋友的好运或不幸就会无动于衷,而这样的人又是多么令人讨厌啊!同样,我们也非常容易理解这种冷酷无情必然会带给他朋友的那种痛苦;而我们最为同情的,就是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或受到伤害时,却又无法得到朋友的宽慰。

道德情操论 张春明新译本「经管社2021年版」试读本:第1卷1.5节 - 天天要闻

03 另一方面,如果行为当事人懂得自尊自爱又顾及他人感受,那他在面临困苦时,就会自我克制并保持内心平静,就会将自己的情绪降低到他人可以体谅接受的程度,而这样的行为表现又是多么的优雅得体而难能可贵啊!因为,我们不仅讨厌那种不加掩饰而哭天喊地的悲伤,而且也讨厌那种用无休止的眼泪、哀叹和恸哭来博取同情。反之,我们会敬佩那种有节制的悲哀与那种恢宏的无声悲痛,我们只能从他那红肿的双眼、抽泣的嘴唇和脸颊,以及他那看似平淡却又令人十分伤感的举动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极度悲痛。面对如此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会肃然起敬,在他面前,我们会强作沉默而谨言慎行,并忐忑不安的留意自己的言行,唯恐自己稍有不当,就会扰乱他付出如此巨大努力才得以维持的内心平静。

04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听任自己愤怒的发作,这种毫无节制的怒火就会显得蛮横无理而粗野狂躁,进而令人极度厌恶。反之,如果一个人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即使自己心中异常愤怒,他也能参照公正旁观者心中通常会唤起的愤慨程度来保持克制;即使是言语与姿态上的发泄或不满,他也不允许自己逾越常情常理所容许的范围;即使想要进行报复或施加惩罚,其严厉程度也绝不会超过任何一个公正旁观者所能接受的程度;他甚至都不会萌生那种加倍报复的念头;那么,他对自己心中复仇怒火的这种克制,以及他这时所表现出的这种宽容与大度,就会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

05可见,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关爱他人胜于自己,就在于克服自私而乐善好施。也唯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和谐共处、让人们的各种情感和行为都表现得优雅得体。所以,不仅基督教的主要宗旨要求我们要“爱人如爱己”,而且造物主的主要戒律也要求我们要“爱己如爱人”或者“爱己如人爱己”[1]。


[1]译注:“爱人如爱己”,就是说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爱己如爱人”,就是说我们要像爱别人那样去爱自己,或者说,我们爱自己的程度不要超过我们爱别人的程度。“爱己如人爱己”,就是说我们要像别人可能爱我们那样去爱自己,或者说,我们爱自己的程度不要超过别人可能爱我们的程度。

道德情操论 张春明新译本「经管社2021年版」试读本:第1卷1.5节 - 天天要闻

06 正如优秀的鉴赏力与良好的判断力,它们之所以备受推崇,其实是因为极少有人具备它们所要求的那种见微知著的鉴别力与敏锐深邃的洞察力;所以,同情体谅他人和自我克制这样崇高的美德,也并非普通常人所能拥有,而只有那些品行非凡者才能够具备。比如,仁慈善良这种亲切宜人的美德对同情体谅能力(译按:即同理心)的要求,就必然远远超过粗鲁世俗的平民;恢宏气概这种非常崇高的美德对自我克制力的要求,也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薄弱意志。正如平庸的智力无才华可言,因此,普通行为亦无美德可言。美德是一种高尚、美好而绝非寻常的卓越品质,并且远远高于那些粗俗的普通品行。可见,那些亲切宜人的美德,就在于它那超乎寻常的体贴入微与仁慈善良,以及它由此而展现出来的那种令人惊叹的同情体谅能力(译按:即同理心);而那些令人极度钦佩的美德,就在于它超乎想象的驯服了人性中那些最难驾驭的激情,以及它由此而展现出来的那种令人惊叹的自我克制力。

07 在自我克制这一点上,合宜性与美德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那些具有美德的品行值得赞赏又令人钦佩,但那些仅仅表现得合宜的行为顶多只是值得赞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一个最不起眼的普通人,只要他具备普通程度的同情体谅能力(译按:即同理心)或自我克制力,就足以让他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最完美的合宜性,有时甚至连那种最普通的同情体谅能力(译按:即同理心)或自我克制力都不需要。举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我们肚子饿了就会吃东西,这种行为通常都会显得非常合乎情理又合宜得当,而且每一个人都会对此表示赞同。但若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也是高尚的美德,那就再荒唐不过了。

08 再举个反例,有些行为尽管没有表现出那种完美的合宜性,但却明显具有一定的美德成分;因为人在遭遇不幸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在那些最艰难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表现得比通常预期的更为接近那种完美的合宜性,那他的行为就具有美德的成分;尤其是需要他发挥极大自我克制力的时候,则更是如此。很多情况下,对人性的考验是如此严酷,而人类这样不完美的生灵,即使把自我克制力发挥到极致,也不可能完全抑制人性的弱点,以致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激情抑制降低到公正旁观者所能完全接受体谅的程度。可见,在那些艰难的情况下,遭遇不幸者的行为表现即使达不到那种完美的合宜性,但仍然值得一定的称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美德的行为。显然,大多数人都很难表现出那种完美程度的恢宏气概与自我克制。所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即使算不上完美,但也比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或所预料的,都更接近那种完美。

道德情操论 张春明新译本「经管社2021年版」试读本:第1卷1.5节 - 天天要闻

09 对于艰难情况下的这类行为表现,人们在评判它们究竟应该受到何种程度的指责或称赞时,通常会采用两种不同标准。第一种标准,就是看行为表现是否完全合宜而极度完美。如果采用第一种标准来评判那些非常艰难情况下的行为表现,那么,这种完美标准,不仅过去绝没有人达到过,而且将来也绝没有人能够达到,进而让所有人的行为,必然全都显得有缺陷而应该受到指责。第二种标准,就是以那种接近完美程度的标准——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通常都可以实际做到的那个程度来作为评判标准。如果采用第二种评判标准,那么,凡是超过这个一般程度的行为,不管距离那种绝对完美的标准有多远,似乎都值得称赞;当然,凡是达不到这个一般程度的行为,似乎都应该受到指责。

10 当人们在鉴赏那些需要借助想象力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时,同样也会采用这两种不同标准。当一位艺术评论家在品鉴其他大师们的诗歌与绘画作品时,如果他采用自己心中的那种完美标准,那他所看到的,不外乎都是瑕疵和缺陷;因为任何人的作品,都无法达到他心中的那种完美标准。但是,如果他更看重那些诗歌与绘画在同类作品中所处的艺术地位,那他就会以这门艺术中的一般卓越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新尺度下,那些诗歌与绘画作品,往往就要比那些能够与它们相提并论的大部分作品,不仅显得更接近于完美,而且似乎也值得那种高度赞美。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35岁女子离婚两次,每次都净身出户,网友:一把年纪了,折腾啥 - 天天要闻

35岁女子离婚两次,每次都净身出户,网友:一把年纪了,折腾啥

在爱情与婚姻的路上,有人一帆风顺,有人却屡遭波折。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35岁女子小雨的坎坷婚姻历程。她两次离婚,每次都选择净身出户,面对周围人的不解和网友的质疑,小雨内心究竟藏着怎样的坚持与挣扎?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感受那份不被岁
#婚姻不需要金钱的支撑,你认同吗? - 天天要闻

#婚姻不需要金钱的支撑,你认同吗?

关于婚姻是否需要金钱的支撑,这个问题涉及物质与情感的平衡,我的观点如下:1. 金钱是婚姻的"基础设施",而非核心婚姻的本质是情感联结和共同成长,但金钱确实构成了现代婚姻的基础设施。就像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平时不易察觉,但长期缺失会危及生存
70后的独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绝境才会重生,余生灿烂安好 - 天天要闻

70后的独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绝境才会重生,余生灿烂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单亲妈妈,79年的羊,今年46岁了,独立抚养一个大一的娃。我在饭店工作,为了碎银几两努力的奔波着,日常空闲见缝插针的写小作文贴补家用。生活从来都是惧怕强者的,“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句话也适合我们的生活。我从三十多岁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