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2021年10月03日19:52:13 情感 1018

在我还尕的时候,最高兴的事情

就是有亲戚家要办喜事,只要办喜事

前前后后好几天,都能吃到好吃的

我家亲戚多,我阿达阿妈辈分还高

我们几个又生的晚

所以大我们十几二十岁的

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就有一大堆

每年都能碰到好几桩喜事

但凡喜事,头一天少不得

阿达阿妈要去给人家帮忙

我就跟着去混吃混喝,顺带和别的

混吃混喝的孩子疯玩一天

喜事当天,阿妈会拿出压箱底的好衣服

把我收拾地展展得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从前在新疆焉耆

家里办喜事是要搭棚宴客的

吃的都是流水席,我一天能坐好几回席

常常是吃得肚子滚瓜溜圆

不管是娶亲还是送亲

我还能跟着大人们的队伍

到对方家里去开眼坐席换个口味

喜事第二天

下汤的日子自然也少不了我

那碗臊子面是一定要吃的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喜事第三天,新娘子回门,我也跟着凑热闹

如果是哪个表姐或者堂姐出嫁

到了喜事第四天的倝早,肚里油水十足的

我赖在炕上不肯起来,阿妈就会说一句:

今儿个去你阿姐婆婆家下四道面呢

人少得很,也没啥热闹看

你就个人在家里头耍吧?

我一听“四道面”

一骨碌就爬起来从炕上跳下来了

连忙问阿妈啥叫四道面

阿妈也解释不明白

就说是要去新媳妇家帮忙下厨

给婆家人做饭

我于是硬跟着去了,饭端上桌子的时候

并没有什么四道面,就是普通的一种汤面条

像臊子面也像汤面,比家里普通的饭肉多些

汤很好喝,还配着好几碟子凉拌菜

我后来问过好几个亲戚,他们都说

这是结婚后第四天的揆程

所以叫“下四道面”,可是明明

就没有四道面而只有一碗面啊

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我也查过有关焉耆回族婚俗的文字记载

都是写着“下四道面”

这个疑惑一直伴随着我

到底是哪四道面呢?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再到后来,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

同班有个陕西户县的同学

有一回周末跟着他去户县

碰到他家所在的村里有亲戚家娶了新媳妇

请我们去吃饭,吃的是臊子面

我那同学告诉我这叫“试刀面”

是新媳妇进门第四天展示厨艺

给婆家人做的第一顿饭

听着“试刀面”这个名字,我一下恍然大悟

原来是焉耆的方言发音误导了我

根本就没有什么“下四道面”

而应该是“下试刀面”啊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下试刀面

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xiā sī dao miān】

是焉耆回族的一种婚俗,指的是

新媳妇结婚第四天在婆家做的第一顿饭

这顿饭的名字叫“试刀面”

婚后第四天,娘家妈妈

和新媳妇的婶婶、舅母、姨娘等

至亲女眷会带着新鲜的羊肉和切好的长面

还有女儿出嫁前穿过的旧衣和新围裙到婆家

送新媳妇进厨房做嫁到婆家后的第一顿饭

这个揆程叫“下试刀面”

因为焉耆方言经常是“s”和“sh”不分

“试”在焉耆方言里就是发的“si”音

我们常把“试一下”说成“四一哈”

“下试刀面”这个揆程

在最初没有文字记录口口相传的过程中

逐渐被以讹传讹成了“下四道面”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下试刀面”是展示新媳妇在锅灶上的本事

也是婆家对新媳妇

是否能做得一手好茶饭的考验

更是娘家展示出嫁前教导女儿成果

反映娘家妈妈厨艺水平的一个绝佳机会

所以娘家的至亲女眷才会组团来帮忙

女儿的厨艺强,受到婆家人的赞誉

娘家妈妈自然很风光

反之,则有丢人现眼的嫌疑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过去的教女之道就讲究

“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子”

焉耆俗话常说

“娘家门上十个锅灶能玩转

婆家一个锅灶伺候难”

在这样严格教导下长大的女子嫁作人媳

不光要有好性情

还要在操持锅灶方面有能力

为的就是不能给娘家打脸

处处体现出修养

所以,在婆家做的这第一顿饭

新媳妇会倾尽全力施展厨艺

目的就是为娘家妈妈争光

也是为了让自己在婆家受到尊重

而娘家的至亲女眷都是在锅灶上

操持了几十年做得一手好茶饭的高手

她们前来助威,就是为了打气加油

缓解新媳妇的紧张情绪

并从中进行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娘家妈妈心疼女儿,擀面切面很费事

所以自己提前在家里擀好切好拿过来

从娘家拿羊肉到婆家

一是因为女儿熟悉娘家的的食材

能驾轻就熟地做出好味道

二是这么多人来婆家吃饭,权当是礼行了

出嫁前的旧衣服拿过来是为了

让女儿穿上熟悉的衣服下厨方便

新围裙则是象征着新媳妇在婆家开伙顺利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而新媳妇第一次下厨做带汤的面条

是因为面条本身就是百吃不厌的家常饭

并且面条的吃法和口味多变

讲究选料好、面功硬、烹饪巧

是最能考察厨艺的饭食

面条也寓意长长久久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据说唐代诗人王建

所作的新嫁娘词组诗中

第三首就是描写当时民间新媳妇

下厨做试刀面的习俗: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所以试刀面也叫下厨面

试手面、三刀面等等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试刀面”的习俗

在陕甘青宁一带至今流行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呈多样性和趣味性

宁夏地区新娘在婚礼第三天要下厨主厨

展示自己的锅灶手艺

一般是做养麦面,也叫养剁面

宁夏俗语常说

“养剁面一条线,又细又长拉不断,

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赛牡丹。”


四道面 还是 试刀面 - 天天要闻


甘肃、青海一带流传的

《新媳妇好手艺》民间歌谣

也是对试刀面习俗的生动写照:

“婆婆取给了一碗面,

罗来罗去(成了)半碗面,

调来调去鸡蛋大,

擀来擀去(成了)月亮大,

切着切着(成了)细溜溜,

下到锅里莲花转,

捞到碗里是一根线,

把宝牙齿咬不断,

金刚斧头剁不断,

这个阿姑的好手段。”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