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庆幸自己是大多数时,那个不合群的人已经开始逆袭成长了

2021年09月30日21:40:02 情感 1818


你叫朋友组队玩游戏他不去,你有没有给他贴标签说“不合群”,以后要吃亏!你喊同学去逛街她说要去自习室,你就评价说,怎么那么死板就知道学习?当你喝酒吃饭约朋友他拒绝时,你不会不会痛批他说,不懂社会很“另类”?


当你还在为自己跟大多数相同觉得被接纳被认同,感觉舒服时,可能那个不合群的、另类的、不知足的人已经开始悄悄改变,逆袭成长了。

你在庆幸自己是大多数时,那个不合群的人已经开始逆袭成长了 - 天天要闻

成长的路从来不在舒适圈。因为有二八定律啊。


《底层逻辑》作者吕白,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镇青年到北漂,一路奋斗成为内容创作头部者,然后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告诉大家。

这本书4大模块,45个超实用的技巧,每个内容后面都有思维落地的方法提示,让你通过这些提问的引导学会跟自己相处,升级思考模式,落地执行,更好地达成目标。

你在庆幸自己是大多数时,那个不合群的人已经开始逆袭成长了 - 天天要闻

1.把一件事做出美好精粹的品质比做很多事更重要。

你记得中国体育界第一个世界冠军吗?可能有人脱口而出是——容国团。你记得第一个北京市长吗?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为什么你能记得,所谓的各种行业第一名的人物,因为他们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换个角度说,他们做出了精粹的品质。


作者介绍在应聘新媒体助理写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每个周完成的文章数量比同事多,而且写的时间比较长。自以为那个升职加薪的是自己,结果真实结果出来以后不是自己,觉得意外。然后经过领导的指点和教育,他知道了自己的同事在这个方面所付出的功夫并不在于写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每一篇的质量。于是,他就改变方向,提升自己每一篇的质量,逐渐的,竟然能够预估阅读量甚至是爆款。他还去分析总结爆款文案的逻辑和基本的要求,去梳理成公式和基本框架,做到一通百通,从而实现了升职加薪的梦想。


所以,能不能升职加薪不是看你工作做了多少,而是做对了多少。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把工作做出美好的品质才是升职加薪最重要的台阶。如果你还在为这个问题困扰,可以试着去盘点一下。


2.要有长远眼光,利他的思维,尤其是开启新的版图。


坐飞机可能你会选头等舱,太空旅游坐火箭你还选座吗?肯定不会,只要有座能上去就行。因为那是开始新的视野和维度啊。

眼光长远这个我们都懂,就是延迟满足。稻盛和夫说要极致地利他,说的是让各方都能有所收获。但是如果有既得利益摆在面前,你真的会舍弃吗?比如你卖房的时候会卖给那个出价最少的人吗?恐怕很少人能做到。但是就有人在卖房时卖给那个比出价少5万的人,结果后来自己换新房时卖家少收了15万,还免费送了家具和车库。所以,长远眼光和利他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书里面提到了他写第1本书出版的经历。出版社老师跟他交流的过程中,他认为给自己的版税6%比较低,首次印刷量12000也比较少,感觉自己有点亏,不平衡。后来编辑老师跟他说要懂得让利,他不服气。再后来知道了其他作者在刚出第1本书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怎么赚钱的,是后来逐渐地提高版税的。所以他就做出了让步。这让他在以后连续出的几本书的版权比例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赚到了钱。所以,做事情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写书只是进入出版行业的第1步。当你有第1本,在接着以后写书甚至出版书的时候,就会更加顺畅。所以要用利他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不仅仅只考虑当下的那点收益。

通过这个选择,他总结了自己的标准。就是别人合作,能不能实现一个人不能达成的效果?这个合作能不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你在庆幸自己是大多数时,那个不合群的人已经开始逆袭成长了 - 天天要闻

3.表面看起来是选择,背后都是思维模型。


作者提到了自己从小镇青年逃离安逸舒适的环境,去往大城市白手起家奋斗的经历。虽然转身离去只需要一纸文书,对于很多人来讲,可能会存在恐惧。因为那些既得收入,衣食无忧,相当的丰盛,很多人是不愿意放弃舒适圈的。

但是当你看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和可能性的时候,恐怕你不会满足于现在,而且现在所做的这个平台或者是业务是可以看到天花板时,所以他才会在做图文如日中天的时候拒绝掉一些大的机会,而采用短视频的方式去进入。尽管一开始也是摸爬滚打,后来通过这样的一路实践,终于摸到了底层的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把它变成自己的作品。

我们的人生都是一个一个选择的叠加。看起来是一个选择,但背后的原理和依据的逻辑链条才是底层的规律。

逆袭的路径从来不在舒适圈。

选择是可见的,思维是不可见的。增长曲线是非连续的,打开思维模式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和潜在的机会。就像你去大海游泳和在游泳池游泳是同一个体验里吗?肯定不同。这就是扩大边界和视野带来的结果。

如果你是迷茫的年轻人,可以翻开这本书,增加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也不妨碍你通过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思维,去高效地解决问题,达成你的目标。


#逆袭# #小镇青年##底层逻辑##底层#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