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个中秋节,你打算回娘家、婆家,还是哪都不去,陪着老婆(老公)、孩子一起过?
反正我是结婚生了孩子后,越来越不想回老家过节了,不是因为婆媳矛盾,也不是因为不思念父母,而是因为这3点不得已。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里,中秋节即“团圆”,意味着一家人要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赏着圆圆的月亮。
但是,近年来,尤其是结婚生子以后,我发现周围的亲朋好友,中秋节愿意回老家,陪父母过得越来越少了。
就比如我,在结婚之前,每一个中秋节,都会风雨无阻地赶回老家,陪父母吃一顿团圆饭,但是自从结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每年临近中秋节,我和老公便开始纠结起来,回还是不回?犹犹豫豫一直拿不定主意。
回老家陪年迈的父母吃顿团圆饭,是每个做儿女的心愿,但是,结婚生子后,回老家吃趟团圆饭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这种老一辈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中,回去吃顿团圆饭,更是困难重重。
1)金钱、精力“双不支”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尤其是当你成家生子后,就算你内心再怎么不情愿,过年过节的时候,总避免不了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个门,就算是你不怎么熟悉的老家亲朋,也要买个礼物,走过场似的转一转。
就比如我,自从结婚后,老妈就说:“结婚了,就是大人了,不回老家就算了,如果回来恰碰上年节的,老家的亲戚,是必须得看一遍的。”
而我娘家和婆家相距并不远,只要回老家,两边的亲戚都得照顾到,两边的亲戚我算了下,需要看的至少18家,一家亲戚就算稍微意思意思,没有200元也拿不出手,这还不算叔叔、大爷等至亲,这么一趟下来,我小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
最关键的是一个中秋假期来回合计才3天,平时上班累得如狗的我,就指望节假日休息下,而如果假期回老家的话,3天的时间除了要送礼品,还要陪笑脸,18家亲戚走下来,整的比上班还累,想想就害怕。
2)不熟悉的亲戚+习惯、风俗不同
很多人,都认为年轻妈妈,不想回婆家过年过节,是因为和婆婆不合,其实还真不是!
就比如我吧,自从结婚后,和婆婆关系虽然不能说有多好吧,但也不至于有矛盾,尤其是有了女儿后,公婆对女儿都很好,我还是非常想带着女儿回去经常看看她的爷爷奶奶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想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去,就像我,自从结婚后就没和公婆一起住过,我和老公结婚都七八年了,婆家的亲戚,至今还有些不知道称呼什么。
逢年过节和这些人见了面,就简单的一个称呼,就能让人尴尬死……再加上思想观念、风俗、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不同,想舒心、无矛盾的一起过个节,真的不容易。
而没结婚前,在娘家过节就不一样了,想干嘛干嘛,家里亲朋好友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说错话,做错事,大家也不会真的生自己的气,舒适度显然不在一个层级。
3)割舍不下的亲情
没结婚生子前,总觉得回家过节是节日的约束,而自从当了妈后,我逐渐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有多深。平时见不着孩子,嘴里说着不想,心里却盼望着逢年过节孩子能和自己一起吃个饭。
就比如我朋友小范夫妇,娘家在东北,婆家在湖南,定居在山东,她和老公又都是独生子女,每逢过年过节,回谁家过?必然会成为他们夫妻间争论不休的事。
无论是去哪一方去过节,面对公婆或者岳父母的嘘寒问暖,总会不禁想起孤苦伶仃独自过节的父母,夫妻双方,商量来上路去,最后结果,大抵是谁家也不去,一家三口一起过,平时抽时间多回老家看父母也不错。
原生家庭是我们从小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婚前,原生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归属;当结婚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我们就正式组建了自己的新生家庭,这时我们为实现个人生活,专心经营新生家庭,难免会做出一些割舍,其中不愿意回家过节,就是一个特有的表现。
这个中秋节,你打算怎么过?是带着孩子回家陪老人?还是陪着家人孩子出游,亦或是原地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