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2021年03月10日15:48:04 情感 1175

2021年3月9日星期二,这里是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线上线下分享,在这些年,你听了多少?

每一次分享之后,你是不是也会直呼过瘾,但是事后却还是那个你?亦或者,你是不是也会产生“又是在说某某道理”的那种感受?

这篇文章,我只想谈谈,为什么我们听越多的分享,不仅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反而还产生一种“为什么我也懂但就是没有达到别人的优秀”之类的压力感,以及,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听的高质量分享。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在我看来,所谓的分享,其实就是分享者对过往某个特定领域的经历、心得体会的一种主观的、浓缩的经过整理的过程。

1、分享的主观性

所谓分享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分享,都会存在主观的成分。哪怕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他在分享的时候,也因为时间因素、轻重选择等,发生偏离的情况。

在这个知识可以轻易实现共享的年代,各家的分享可谓是铺天盖地,你随便加入一个线上群体,就会时不时被群主以@全体成员的方式,通知在什么时间由谁给大家分享什么主题的内容。于是乎,你当时记了满满的几页纸,大呼过瘾和充实,但是,事后,你还是你,分享的牛人,还是那个你认为高不可攀的牛人。过去之后,你还是会继续听分享,享受着事后听了的那种情绪快感。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但是,这种听取分享的习惯,却有很大的弊病,因为这种享受快感的感受,会在时间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即你会产生“干货听了很多,但是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亦或者“说来说去,还是在说某某个道理”的看似看透分享者内容本质的错觉。

这也是我不喜欢也不建议频繁听各路分享的原因,因为这种听完一时爽,过后生活照旧的现实,让你产生的不是动力,反而是压力和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分享的主观性也意味着,分享者很可能在分享过程中无意识参杂很多非真实、客观的想法内容。比如说,对方分享自己一次成功的销售经历,自己如何运用人际沟通等知识,经过重重交锋,终于让客户被自己说服了,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很可能,对方的同意和“被说服”,只是因为他的需求,刚好在这个时候被满足,人家之所以思考周旋,其实只是因为自己在纠结如何让需求更好的满足自己。

2、分享的浓缩性

所谓浓缩的,换句话说,就是分享者分享的内容和观点,都是一个缩减版的个人MV。就像我们人可以活几十年,但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就可以呈现一个人的一生。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浓缩是必然,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每月、每周、每天、每分每秒的行动全部搬出来说,他们只会将365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拿出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分享。

既然是例子,那就注定只是个别,你不会看到支撑例子成立背后的无数潜水的行为。就好比我今天成功考过了科目一,前后只用了13天。考友问我如何做到的,我说就是必须每天都刷题,有题感。但我是在这13天中如何在工作间隙偷偷抢时间刷题,利用一切交通标志去强化自己对记忆的经历,只有自己能体会。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大家不要听分享,我们当然要学习前辈的经验理论以及心得感悟,而是,我们一定要学会识别分享的质量,以及平衡内求和外寻之间的关系。

3、选择高质量的分享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收获,我分享一下自己对于高质量的分享的认识。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第一,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没有经历就不会有特别强的情绪,所以,判断一个分享是否实在,一个关键就在于分享者是否有高昂积极的情绪。

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当自己在经历某件事情之后,会产生强烈的话语权,在和别人说的时候,会特别“话痨”,言语间流露出一种气质,听的人都能被你的气场所感染,从而产生一种“你在发光”感受。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自己做了,经历了,产生的情绪上的亢奋。只有自己做了,在分享的时候才会特别有一种独特的情绪,感觉自己特别想说、能说、而且会说。

第二,一定要看分享的内容,是停留在冰山上面,还是深入冰山下面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说实话,很多人在分享的时候,分享其实都是结果以及实现结果的那个过程。但是,听得多了,我更加有一种体悟:好的分享,并不是分享取得的结果以及实现的过程,而是分享在你实现它的路上,你为什么能做到的东西,这才是冰山下的东西。你在怎么实现这个结果的路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在透露着你的思维方式,以及获取这个思维方式的途径。这才是听的人应该学习和认真思考的地方。

听了无数线上线下分享的你,为什么更焦虑了? - 天天要闻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本次带入了强烈的情绪感,甚至有种进入到写作的心流中的感觉,其实,只是因为这些话,我曾经亲身经历和思考,并且,对我受益匪浅。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吴律这两天特别勤快,刷碗搞卫生抢着干,我看他是无事献殷勤 - 天天要闻

吴律这两天特别勤快,刷碗搞卫生抢着干,我看他是无事献殷勤

周五我去律所,撞见新来的实习生给他送咖啡,女人的第六感让我有种莫名的醋意。吃饭的时候,没忍住敲打了几句。饭后回律所,美女实习生来他办公室送资料,看她的穿衣打扮,实在是别扭,又没忍住说了几句:“小祺是吧!咱们律所有规章制度,明天起穿正装来上班
心痛!张雅婷不幸离世,年仅22岁 - 天天要闻

心痛!张雅婷不幸离世,年仅22岁

5月13日17时,22岁的湖南怀化姑娘张雅婷遭遇车祸,生命垂危。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生命之花就此凋零。妈妈田女士思考再三,决定捐献孩子的角膜,为他人留下光明。近日,两名患者已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如果他们需要我愿意给他们光明”张雅婷出生于怀化一个普通家庭,妈妈经营着一家药店,她从小就受“治病救人”思想的熏...
别用“恶意滤镜”看世界!你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你如何看别人 - 天天要闻

别用“恶意滤镜”看世界!你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你如何看别人

在生活的茫茫人海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扰乱心绪。他人一句稍显严厉的话语,一个看似冷漠的举动,都可能让我们心生不满,甚至怒火中烧。但其实,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充满挑战的情境里,守住一个关键区分:把某人的行为本身,和他
希尔德·多敏:爱那些,即使爱也无法挽救的事物 - 天天要闻

希尔德·多敏:爱那些,即使爱也无法挽救的事物

希尔德加德·吕文施泰因出生于科隆的犹太人家庭,属于大市民阶级。1931年,她与同为犹太人的埃尔文·瓦尔特·帕尔姆(E rw in W a lte r Pa lm,又译欧文·瓦尔特·帕姆)相识于海德堡。彼时的她是个心系天下的女大学生,先后师从卡尔·曼海姆和雅斯贝尔斯,而他是个热衷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才子。惺惺相惜的两个年轻人爱得炽...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性冷淡”? - 天天要闻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性冷淡”?

老周45岁那年,突然顿悟了一个道理:“人生下半场,比谁更拼更重要的是——谁更懂得‘不做什么’。” 他曾经是朋友圈里最忙的人: 下班后赶3个饭局(美其名曰“拓展人脉”) ....
儿媳生完两娃后离家出走,儿子再婚后不管孩子,如今老人独自抚养 - 天天要闻

儿媳生完两娃后离家出走,儿子再婚后不管孩子,如今老人独自抚养

清晨天还没亮透,小优就踮着脚摸黑爬起来。他怕吵醒熟睡的爷爷,轻手轻脚舀了瓢井水,把昨晚吃饭的碗碟洗得锃亮。小航也跟着醒了,自己摸索着套上歪歪扭扭的衣服,把掉在床边的被子叠成小山包。老刘从里屋出来,看见俩孩子已经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小优正踮着脚往墙上贴昨天新学的生字。“爷爷快坐,我给你捶腿!”小航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