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2021年02月16日22:04:03 情感 1315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

关注【A猪小兔】

让我们成为青春同路人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二十几岁,要野蛮生长

2021.2.16

猪小兔陪你的第995天

一、背景简介

熟悉我的读者都了解,我是2020年应届毕业生,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家乡工作。

现在的月收入≈本职工作+自媒体收入(稿费+运营+推广)+知识付费(讲课+培训)+基金收益,还有一些零碎收入就暂且不提。当然,除本职收入以外,其余收入并不稳定。

所在家乡省会,二线城市,2020年GDP预估5800+亿,人均GOP突破1.5万美元,房价1.5w/㎡上下,其余消费中等,我一顿中简餐外卖35元上下,与朋友出去玩,24h累计消费600元左右即可(不含购物,仅为吃喝+探店)以上仅供参考。

与其说是描绘当前的生活状态,倒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再一次复盘,关于经济变化带给我的零零种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些出自21岁女生之口的并不太成熟的想法。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二、经济&自由

年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聚会,大家许愿说新的一年要暴富。我问,想富到什么程度?有人说想要实现车厘子自由,有人说要实现星巴克自由,有人说要实现穿衣自由……可即便具体到了某一个商品上,也很难衡量何谓实现自由。

当我广告费破500时,我可以请朋友到北京天街任一家店吃饭;当我广告费破1k时,我可以做我喜爱的的NIKE女孩儿……

但是,当我收入再增加时,我实现自由了吗?

并没有。

在低级的欲望面前,我大多时候并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是我的主动抉择,是与经济状况不相关联的自驱型克制,比如为了身材不能实现吃喝自由;

而在高级的欲望面前,我更是没有一丝自由,这时的不自由,是我的被迫选择,是与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窘境。

昨天看到了这样一张图: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可能当有人还在追寻奶茶自由时,别人早已旅游自由;当许多家长为学校自由而奔波时,还有人已把目标转为了国籍自由。

什么时候彻底自由?这是接下来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上层建筑也反映在自由等级程度。我以前想要实现美食自由、旅游自由,现在,我最心心念念的是学校自由(好好攒留学费用)。

想要经济基础不断得以夯实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我体会到高级自由带给人的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都更加长久,而这高级自由又能切切实实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基础的再一步提高,就如同PDCA循环,总在优化和升级中。

三、经济&幸福

愈发觉得,所谓的物质基础就像没有最优解的高等函数,它与幸福指数的关系也绝非能简简单单地在坐标轴上绘制。

当我还只是日入三四百时,看着某朋友(媒体行业)的to do list写着日入一万,我的即刻感情是震惊、不可思议、突觉渺小,但没多久,又衍生为质疑,甚至某种程度上的“阴谋论”,我心想着:日入一万啊,开什么玩笑?!

后来,我依旧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努力地耕作着,随着收成越来越好,我也不断地开垦、施肥,终于看见了在另一个村庄里,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拥有着十亩良田,用着智能化设备。

低头看看自己手握的锄头,回头望那一路金灿灿的庄稼,彼时,我意识到,我已不知不觉中跳脱出了原有的圈子。

但是,我会继续埋头开垦、辛勤耕作,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吗?

不,我想歇一歇。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我想慢下来,坐在自己的田里晒晒太阳,打个盹儿,等睡醒了,就去慢慢地收割庄稼,趁着黄昏之前,拿回家煮成米饭,和父母一起谈天说地。

我会关掉手机,不去看那些有关同村人的新闻报道,毕竟它总在无时无刻的制造焦虑;我会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模样,独自欣慰着,好在我的庄稼够多,这些储蓄能让我休息一阵儿。

至于什么时候再出发,再开垦?

明白人自然各自心中有数。

当我的经济基础达到平均线之上时,我开始有时间思考,有机会选择,关于经济与幸福的平衡。它的确没有最优解,但总有最适解,那正是我要一路追求的答案。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四、经济&感情

要面包还是要爱情?我对此类问题愈发无感,更觉无趣。

至于面包,我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经济独立,至于爱情,我实在不喜欢满脑子被一些无营养的情情爱爱或家长里短的琐事所灌满。

社会学上有一个统计,如图所示,就不再赘述。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我不鼓吹“当一个有钱的富婆,即便单身也潇洒又自在”的略偏激理论,也不赞成“早点结婚,双方有照应,一起踏实过日”的貌似俗旧的观点。

经济对感情的影响,于我而言是多了份底气与保障,多了份谨慎与矜持,它也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我的择偶观。

我不会因为经济条件而选择或放弃某个人,也不会为了倒温水、定外卖这些低成本的付出而感动不已,经济提升的同时,让我更能成为一名理性人。

我看中的是对方的谈吐、知识面、商业视野、控局能力、情绪稳定等等,因为我深知,要培养这些优点,所耗成本是极高的。我想要的对象,是人生战场的盟友,是一个能点醒我的榜样,是能互相平行兼容的同路人。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五、总结

月入三万在这样一座并不算发达的城市能过怎样的生活?

很抱歉,全篇两千多字的文章里,并没有任何生活中“纸醉金迷”的描述,也没有任何购物时“随心所欲”的畅谈。

我的物欲越来越低,求知欲越来越强,我也一点一点,变得更加从容。我享受着当下的至简生活,也喜爱着始终平静的个人内心,更热爱着情绪稳定带给我的一身轻快。

21岁,我希望自己越来越生猛的同时,也能越来越温柔。

以上,共勉。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碎碎念

坦诚地说,当我昨晚心血来潮想写这个选题时,内心还是有一丝忐忑与犹豫。

一来,我不想谈及自己的收入,甚至连我父母都不清楚我积蓄情况;二来,和我微信列表里一些同龄人相比,月入三万的数字也实在搬不上台面。

但当今晨某平台碰巧给我推荐此相关话题时,我还是决心记录些什么,何况今天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哈哈哈,想罢,就大大方方地来谈谈钱吧。

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分享,也可能会随着日后经历再有变化,anyway,输出观点本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我想,我们都在不断成长不是吗?

晚安,再道一句迟到的:新年快乐!

我21岁,月入三万,在家乡能过怎样的生活? - 天天要闻

RECOMMEND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