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王媛 整理
通讯员 刘婷 喻红豆
2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获悉,为了落实好“双减”课后服务,红领巾学校打造“可定制的学校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个性化、个性课程定制化”的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保证国家课程正常开设的基础上,学校对美术、科学、音乐、体育等课程进行特色化改造,增加学生成就感,激发兴趣。同时,校本课程如舞蹈、德育课程、校园传统节日课程等也进行特色化设计,注重实践与创新,强调人人参与,注重过程育人。
在2024年春节期间,红领巾学校的学生便通过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展示了学校课后服务的成果。
体验非遗感受浓浓年味儿
跟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学习制作徽州鱼灯、阳新布贴……寒假里,红领巾学校的学生体验舞龙头、嬉鱼灯、做粘花,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玩转民俗文化。
在武汉市江汉区的一非遗文化体验区内,十余名学生围坐一圈,小组合作给小鱼儿设计彩衣,又分工彩绘鱼头、鱼身、鱼尾,现场氛围十分热闹。在孩子们的精心描绘下,一条条小鱼儿灵动起来。徽州鱼灯研学项目负责人胡淑华说,她特意从安徽赶来武汉,带着一条条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小鱼儿”迎接春节。
四年级学生郑歆予动手绘制了小蝴蝶图案,通过设计样稿、剪样稿、粘贴色布、组合图案、绕边缝布和辅助刺绣共六个步骤,在胡芳的指导与帮助下,耗时一上午,最终完成了一个小的阳新布贴。“小的可以做成发卡或者胸针。小姑娘很有天赋,也很有毅力。”她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夸赞。
沉浸式体验挖掘文物过程
步入寒假后,该校学生在武汉园博园的“考古现场”,沉浸式体验发掘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青铜器、屈家岭陶器、良渚玉琮等“文物”的过程。
十余名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习了长江流域文化、考古相关的知识。随后,进行模拟考古实验。按照实践要求,学生们领取挖掘工具,需在规定时间内挖掘出指定区域内的“文物”。
体验完考古的流程后,学生刘智朴告诉记者,通过沉浸式体验,他感受到了考古人员工作的真实情景,在模拟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激发了他对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化身工程师、研究员,为保护长江建言献策
寒假期间,在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举行的“长江守护者峰会”上,该校学生化身工程师、研究员、渔村船长等角色,共同为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生态环境献计献策。
现场,学生们分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保护长江出谋划策。有的小组化身动植物保护见习研究员,深入长江生态馆的各个角落,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经过调研,各组学生代表通过画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方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和实践,我们收获颇丰,不仅深刻认识到了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掌握了许多实用的保护知识和技能。”红领巾学校五年级学生张格嘉说。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