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用力用情用心答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答卷

2月26日,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3年全市人社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会上,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科技大学、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市北区人社局、李沧区人社局、莱西市人社局作交流发言。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王丽以《强化引导 优化服务 用力用情用心答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答卷》 为题发言。

青岛科技大学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23年底,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就业工作“绿灯”先进高校。学校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用力用情用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涯发展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筑牢“基础柱”,用力提升学生生涯成熟度

学校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生涯教育之中,构建完善就业思政与就业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思考把握自身生涯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观。

注重密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嘉年华”与“生涯教育月”两大就业育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技能。学校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立项数量连续2年为全省第一,2023年立项72项位列全国第6位,以就业育人项目为载体,学校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涵。

深入实施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项目。学校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通过扎实开展项目运行,全力做好就业困难学生以及辐射群体帮扶工作。项目实施三年来,学校就业困难群体毕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加强基层就业引导激励。加强对毕业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设立“基层就业奖”,大力表彰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和重点单位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学校领导每年到新疆、西藏、宁夏等地走访慰问基层就业学生,激励学生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

拓展“朋友圈”,用情加大市场资源开拓度

持续开展“走企业、访校友、联政府”拓市场行动。学校各级领导加强形势研判,全员抓就业、全员促就业,积极主动走访重点就业单位,加大人才输送力度。

加强与学校产学研合作紧密单位的人才推介。学校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依靠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已有9家,每年赛轮、软控、海尔、海信、芯恩就录用毕业生300余人。

加强与校友企业和战略企业的互动交流。依托各地校友,邀请其所在单位到校招聘。大力实施“名企+”工程,策划并运行“海信班”“芯恩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项目;举办“名企行”职业体悟活动,整合名企资源,实施就业前置。鼓励学院(校区)发挥学科专业和产学研优势,访企拓岗,2023年校院两级访企201家。

建立与各级政府、人才市场就业信息共享机制。2023年学校举办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中国橡胶行业”“高端绿色化工”等7场校级大型双选会和12场院级招聘会。

出好“服务牌”,用心提高信息对接精准度

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对接企业新需求,满足学生新期望,提供招聘新方案,聚焦“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持续提升就业质量。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站、公众号与微信群的立体化覆盖。丰富就业信息网版块,在就业网设置媒体信息专栏,发布搜集各地、各招聘网站的相关就业信息,优化“青科大就业”微信公众号,实现根据学生专业精准推送企业岗位。

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四位一体”的招聘服务模式。系统组织安排“大型双选会—就业嘉年华—名企组团—宣讲会”,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天天有宣讲、周周有组团、月月有双选”的需求。

加强与社会头部招聘平台的合作。在用好教育部24365平台、省就业信息网、青岛市人才网的基础上,同大众人才网、齐鲁人才网、智联招聘、易校招等紧密合作,推出了分行业、分学历、分专业的招聘活动,提高招聘效能。

王丽表示,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青岛科技大学1950年建校,1956年迁至青岛,这所建国后与青岛共成长同发展命运一体化的高校,在服务青岛、输送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上,与青岛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下一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走特色发展之路,与驻青兄弟高校同仁们一起,为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