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金榜 | 孩子反复做错题,粗心不是原因,不要忽略了背后真相

又出错,同样的题,你说说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你是不长脑子吗?

前些时候和朋友去餐厅吃饭,吃饭期间听到隔壁餐桌一位妈妈声嘶力竭的指责正在做题的孩子粗心大意、反复出现错误。

看似稀疏平常的一幕实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尤其是引起广大家长的共鸣。每当家长问其原因时,孩子都说我太粗心了,对于这一说法,家长也深信不疑。

然而真的就是这样吗?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张素静老师说:“如果简单地把过错归结于粗心,就会掩盖真正的原因,也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视实质的问题,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

那么“粗心”的背后到底掩藏着什么问题?

第一:知识不扎实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平常都会做的题,可一旦到了考试就做错,甚至大脑就一片空白。

这正是说明了,对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表面上看似掌握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吸收。

第二: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也叫“惯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习惯用过去的经验解决当下的问题,懒得思考、懒得动脑。

思维定式固然有其积极地一面,遇到熟悉的题目可以快速作答,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看到熟悉的题目就不加思考和审题直接作答,结果往往是忽略了当下新问法而出现错误。

第三:不良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仗着自己的聪明,做题时不写步骤、不打草稿、甚至还不检查,再加上心不在焉,对学习敷衍了事,做题只追求速度根本就不在乎质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很聪明,可就是很难拿高分的原因所在。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深挖背后原因

有很多孩子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独立做题时不会做,但只要老师稍微加以点拨就立马明白了,看似粗心,实际上是概念不清导致的。

这时就要紧抓细节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彻底吃透知识点。

第二:仔细审题

有时家长就很疑惑,自己给孩子读题分析时,孩子做的很顺利,可一旦孩子自己独立做时就不会。

这是因为孩子审题遇到了问题,尤其题目较长时,孩子就很不耐烦。这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审题意识。比如要慢读,要细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或者是划线做记录。

第三:做好检查的准备

很多孩子比较自负,或者是态度敷衍了事,做完就结束了,从来不检查题目,导致本不该出错的题目出现问题。

无论对自己做的题目是否有信心,都要养成做完检查的习惯。比如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等。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粗心就像这粒让人感到疲惫沙子一样。所以找到正确的方法磕出这粒“沙”,粗心将彻底远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