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方法学围棋 | 玩转围棋中的数学6(下)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的认识图形(一)就是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感。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四课和第六课,也分别是认识位置和认识图形的内容。

这两部分的内容,按课时来算,基本上要用3-4课时来学习。看似不是很多,可是以课标规定课时来说,几乎占领五分之一课时,而且训练空间感更加需要平日生活中的不断训练,不可能完全单靠学校里有限的几节数学课。

秒懂围棋&数学启蒙·人教版





秒懂围棋&数学启蒙·苏教版

如此说来,也可以略微理解为什么学围棋的小孩数学会更好一些了吧。他们在学围棋的同时,除了上篇文章所说到的数形结合,计算能力之外,(用数学方法学围棋 | 玩转围棋中的数学6(上))还有对于空间感的培养。

在同等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学棋的孩子在下棋时无形的训练,将数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生活化的加强训练。

有些孩子如果是在幼儿园学了围棋,在上小学时,面对这样的课程,相当于做了提前的预习。

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设想。

但,胡老师不是总说嘛:万物相通。


既然空间感如此重要。那幺小栗咂还是做个牵线人,把如何用围棋训练空间感,尝试说个明白。

胡晓苓老师的《围棋零基础轻松入门》核心主题:围棋是围地的游戏。

围地,围出属于自己的空地,围到的空间越大,赢的机会就越多。学习的具体着法,断和连接、吃子、死活、对杀等等,都是为了围地而采取的不同方法。

好,有了这样的前提,初学者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棋盘。

之前,小栗咂有放过一张棋盘图。(7路、9路、13路、19路)

刚开始学习围地,遵循孩子的视觉呈现原理,可以像楼梯一样,让孩子的视野逐步扩大。

这样也会相应减少(限制)棋盘上的变化,孩子在学习时更容易理解。

同时也不给孩子造成压力,巨大的棋盘,也会产生心理畏惧。

其实写作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一张空白纸”的魔咒。小栗咂会告诉学生,不要恐惧,写点什么。

7路棋盘:

认识路(线)。

9路棋盘:

一颗子在角上、边上不同位置,可以围到不同大小的地盘。

13路棋盘:

中央是天,边角是地。

13路虽然只比9路扩大了4路,但是明显地盘大了好多,在棋盘上可以落子的地方也就多了很多。

这时,就需要训练视觉判断自己所围地盘的大小。

19路棋盘:

19路是围棋比赛中的正规棋盘。361个交叉点。

如何落子,如何围空,如何在布局阶段排兵布阵,有了前3个学习的过程作为铺垫,即使面对这么大的棋盘,也不会显得难以应对。

布局阶段有句谚语:金角银边草肚皮


在这里,小栗咂不得不说,学围棋,除了以兴趣为主以外,给合适的台阶让孩子逐级而上,会更容易学习所学习的内容。

符合孩子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内容,再点缀有趣的手段,才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


另外,郭老师还教给我一个很有趣的训练空间感的小游戏。

在家里玩儿空间藏宝藏的游戏。把一些孩子喜欢的小零食、小奖励藏在某处,然后家长绘制一张藏宝图,引导孩子去寻找。

郭老师曾经在学校里的带着他的学生玩儿过一次,小孩子喜欢疯了。在家里和自己的孩子玩儿,同样如此。

不过,首先,家长也得有用一颗想和孩子一起玩儿游戏的童心。

建模思维

最后一个内容,建模思维。

具体形象化后,就可以逐步靠近抽象化的学习过程。

刚开始学棋的孩子,把棋子下在棋盘上,才可能看出下一步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下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可以在脑海中“看到”一步棋,再决定要不要走这一步。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脑海中的画面,越来越多。

一步棋的一步,两步,三步……

一步棋的一个变化,两个变化,三个变化……

一步棋在局部的价值,一步棋在全局的价值,一步棋在局部与全局之间的价值……

孩子学习的每一步,都像极了刚刚学走路的样子。那样可爱,那样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往前走……


说到这里,这篇文章也要结束了。

小栗咂觉得:大部分的学习方式都是有它相同之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小栗咂并非是数学老师,但是在和数学老师聊天时,总能收获很多围棋与数学之间相通的灵感。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抓住本质,就容易学会下围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