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厚:把握好劳动教育的“三个点”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国家地方有关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与贯彻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受到空前的高度关注重视。政府主导指导,社会大力支持,学校积极实施,师生踊跃参与,家庭跟进配合,基本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态势,令人欣喜。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内容和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性质任务内容及教育途径等方面有相同相通之处,同时又具有知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要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教育化、实效化,作为中小学校,需要在认真总结汲取多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成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及劳动教育特有的规律,依据新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特征现实,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及成长实际,精准把握好劳动教育的“三个点”。

1.突破点:课程教学。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反思数十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基本上停留在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的层域状态,其效果不言而喻。今年以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已把劳动课首次列入其中,填补了多年来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中的空白,在课程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劳动作为课程并有了课程标准,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遵循和坚实的保障。现在,科学有效实施劳动课程教学自然而然的成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突破点。这就要求中小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课程方案,开好劳课程,保证课时,依据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和当地实际,创新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增强劳动课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发挥课程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引领、核心、教育等功能。



2.着力点:融入生活。根据中小学劳动教育及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体验性特征,要使劳动教育自然顺畅地真正落实落细,取得成效,就必须选准抓好着力点,即使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实现生活化。当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不仅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真实场域,而且蕴藏着丰富多彩、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要使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必须打通堵点,抓好连接点、融入点。首先,要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学校生活。学校生活包括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日常饮食卫生生活、文化娱乐、锻炼生活,应使学生的学校的生活自然蕴含劳动的元素,自觉彰显教育的价值。其次,要使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天然环境场所,学校要培训、指导家长,明确掌握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方法,并加强反馈环节。家长应承担主责,发挥主导督导作用,营建充满生活味和体现劳动性的家庭生活氛围,要求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全过程,培养培养锻炼自立自主自强的意志能力。第三,要使劳动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社团机构、基地场馆、街办企业等,增强主动协作支持服务意识,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大开绿灯和方便之门。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应积极争取,营建有利于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构建合作共育的机制。



3.关键点:评价保障构。建科学可操作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标准方法机制是确保劳动教育走实走深走远,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点和重要保障。鉴于目前各地对劳动教育的评价采取将其列入五育评价之中的做法的现实,且已有基本的评价内容指标方法,中小学应在依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标准全面实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当地实际,参照劳动课程标准等,强化突出对劳动教育的校本化评价的探索,创新评价的模式方式方法,科学运用好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结果,发挥评价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品质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