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VS人的觉醒:中国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2025年07月11日11:42:10 教育 1208

教育内卷VS人的觉醒:中国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闻

文/李才俊

深圳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高二女生小薇哭着对咨询师说:"我每天学到凌晨两点,数学卷子刷了500套,可昨天班主任说我'没潜力',因为我没进年级前50。"这个场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教育最吊诡的困境:我们用最精密的"筛选机器"培养着最标准化的"优秀产品",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弄丢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本应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是让每个独特的灵魂找到自己生长方向的旅程。

一、被异化的教育:当"人"沦为可测量的"工具"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台精密运转的"人才筛选机"。从幼儿园的"幼升小面试"到小学的"奥数竞赛班",从中考的"指标到校"到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每个教育阶段都被精确量化为可比较的数字指标。北京某重点小学的课表上,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还排着编程、机器人、马术、高尔夫等"素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逻辑惊人地一致:要么能加分,要么能成为升学简历上的亮点。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逻辑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幼小衔接要不要报珠心算",而不是"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如何";学校表彰栏里贴满的是"竞赛获奖者"的照片,而不是"最爱观察的小科学家"的成长故事;招聘会上HR扫一眼简历就问"专业对口吗""有没有相关证书",很少有人关心"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当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完整的人"异化为"生产标准化产品",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可以测量、可以比较、可以批量生产的"教育商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异化正在摧毁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爱。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小学三年级前对学习保持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到了初三时只剩28%;而那些从小被灌输"学习是为了考高分"的孩子,普遍存在"目标达成后的空心病"。就像被剪掉了翅膀的鸟,他们学会了按照既定路线飞行,却早已忘记天空原本的意义。

二、人的教育:让生命在自主生长中绽放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唤醒"而非"塑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这种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进容器,而是点燃火焰;不是用模具铸造零件,而是让种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破土而出。

日本教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恰好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成长是生命的课题,教育者的任务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课题,而是提供支持性的环境。芬兰的"现象式教学"就是最好的实践——老师不会按学科划分课程,而是围绕"气候变化""城市交通"等真实问题组织学习。孩子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教育最核心的特征,是对"主体性"的尊重。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觉意识,是"我能选择""我会负责""我有创造"的能力。杭州某中学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中,有个男生选择了"校园流浪猫喂养计划"。他从调查流浪猫数量开始,设计喂养方案,联系动物医生,甚至通过义卖筹集资金。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体验到了"主动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远比试卷上的满分更能滋养生命的成长。

三、超越功利:教育要守护生命的完整性

有人可能会质疑:强调人的教育,会不会耽误孩子"立足社会"?这种担忧恰恰暴露了我们教育观的扭曲——似乎只有成为"有用的人",生命才有价值。但什么是"有用"?在工业时代,"有用"可能指掌握特定技能;在信息时代,"有用"更可能指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在未来的不确定时代,"有用"一定是保持生命的韧性与创造力。

真正的"有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技能,而是完整的人格。日本"终活咨询师"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中写道:"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边界,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从小被允许犯错、被鼓励提问、被支持探索的孩子,即使未来从事普通工作,也能在平凡中发现意义;而一个只会按指令行动的"工具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技能,也可能在技术迭代中被轻易替代。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成为自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樊锦诗,年轻时放弃了上海的优渥生活,扎根大漠50年守护莫高窟。她的选择无关"有用"或"成功",只因为"我想守护这些壁画"。这种对内心热爱的坚守,这种不计功利的投入,恰恰是功能性教育无法培养的珍贵品质。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种"挺住"的力量,来自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尊重。

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还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合格品",还是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答案或许就藏在孩子第一次观察蚂蚁搬家时的专注里,在少年第一次提出"为什么"时的好奇里,在青年第一次为理想奋斗时的热血里。这些瞬间,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生长。当我们不再用功利的眼光丈量教育,当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好的教育自然会到来。

教育内卷VS人的觉醒:中国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闻

(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在教育方面,我从来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仅以此系列文字作为金砖,但愿能敲开理想中那扇神圣的、闪耀金光的教育殿堂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人喜欢钓鱼,在烈日下可以一整天的守着几根吊杆不吃不喝;对于喜欢敲击键盘的人来说,手指不停的跳动,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就越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键盘手”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情怀站在伟人肩膀上看世界,通过敲击键盘能够“寻觅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采用“天问体”,问天问地,问得问失,问东问西,问黑问白,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思考:

1.推行 “五育融合” 课程体系

构建德育铸魂、智育打基础、体育强体质、美育滋养心灵、劳育增能力的课程框架,把劳动实践、艺术鉴赏纳入必修学分。像深圳某中学开了 “校园农耕课”,学生在种地实践中能理解生态循环和团队合作。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打破 “只看分数” 的观念,加入过程性评价、实践能力考核和社会服务记录。参考芬兰的做法,为学生建立包含创新项目、社区贡献等方面的成长档案。

3.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打造 “教学导师指导 + 企业实践 + 国际研修” 的复合型培养体系,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 40 学时的跨学科培训。比如杭州某校让理科教师参与 STEAM 课程开发。

4.创建 “教育生态评估系统”

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实践时间、创新成果等纳入学校考核,对过度应试的学校发 “黄牌预警”。参考日本 “学校保健法”,建立全国学生发展数据库。

5.推进 “双师课堂” 改革

每个班级配学科教师和成长导师,成长导师负责个性化发展指导。例如北京某校为每位学生建 “成长导航图”,随时调整学习路径。

6.构建 “城市 - 乡村教育共同体”

推行 “1 所名校 + 3 所乡村校” 的结对模式,通过 “双师课堂”、一起搞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参考 “组团式帮扶” 政策,规定城市教师必须轮岗去乡村支教一定年限。

7.设立 “教育创新特区”

雄安浦东等新区试点 “项目制学习”,允许学校自己开发课程。比如上海某校开了 “城市生态治理” 课程,学生能参与真实的市政项目设计。

8.完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

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界限,建立 “学分银行” 制度。家政服务人员通过技能认证,可折算成继续教育学分,这参考了人社部的家政职业化建设方案。

9.开发 “教育压力指数监测系统”

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作业时间、睡眠质量等,对超标的学校自动启动干预机制,比如成都试点的 “作业熔断机制”。

10.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家长教育学分制度,开发家庭教育 AI 助手。像广州某区推出 “教育会客厅”,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和社区教育沙龙。

教育内卷VS人的觉醒:中国教育改革的破局之道 - 天天要闻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最低录取控制线为615分,2025年太原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 天天要闻

最低录取控制线为615分,2025年太原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7月10日,太原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发布公告,太原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成绩于7月11日揭晓;普通高中录取不分批次,最低录取控制线为615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01成绩查询1.7月11日起,考生可登录“山西招生考试网
00后组团“打怪”!深港澳学生“揭榜”挑战企业技术难题 - 天天要闻

00后组团“打怪”!深港澳学生“揭榜”挑战企业技术难题

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找谁解决?这次,深港澳三地的00后学生组团来“揭榜领题”了!7月10日,首届深港澳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创新与应用大赛在深圳鹏城技师学院拉开帷幕,这场特别的比赛,让在校学生直接挑战企业抛出的真实技术“考题”。本次大赛由深圳市人社局、教育局、总工会联手打造,深圳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承办,香...
枣庄职业学院:跨国联动,共启职教新篇章 - 天天要闻

枣庄职业学院:跨国联动,共启职教新篇章

6月27日,由枣庄职业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应用推广项目启动仪式暨导游员职业标准培训”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行。活动以“标准引领·实践协同”为主题,旨在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助力老挝旅游人才培养,深化中老职业教育合
杨素秋,履新职 - 天天要闻

杨素秋,履新职

日前,记者从可靠信源获悉,著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作者、原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杨素秋,现已履新西安戏剧学院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
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通报“学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师不当教育”:对班主任予以解聘 - 天天要闻

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通报“学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师不当教育”:对班主任予以解聘

来源: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情况通报近日,网传关于我校学生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师不当教育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学校已经成立工作小组,主动配合教育、公安等职能部门开展情况核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关于李某某遭“班主任教师让同学殴打”的情况核实2025年6月20日(周五)上午9时35分(大课间结束),404班学生李...
跟着汉字游玄武,外籍学生刻“宁”字品汉字博大精深 - 天天要闻

跟着汉字游玄武,外籍学生刻“宁”字品汉字博大精深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新月 文/摄)“你好玄武!”“我爱南京!”“汉字真美!”7月10日下午,“跟着汉字游玄武”活动在明孝陵博物馆举行。南京理工大学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的20名外籍青年学生体验了南京非遗项目金陵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