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2025年05月09日22:00:19 教育 8933

“自从体验了vr心理训练,我现在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李明坦言。曾经因社交恐惧困扰的他,如今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沟通技巧,逐渐找回了自信。这正是该校创新构建的“ai辅助+人工守护”双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带来的改变。

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心理咨询深度融合,打造覆盖“精准筛查、高效干预、全程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 天天要闻

智能筛查:ai成为预警“前哨”

“系统提示该生近两周出现高频负面情绪词,需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崔伟老师指着屏幕上的预警信息说。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搭建的ai心理分析平台对线上留言、预约信息、咨询报告等数据,通过语义分析与情感识别,精准识别抑郁、焦虑等高危信号,生成风险报告。心理咨询师据此建立“一人一策”干预方案,将发展性问题导入自助服务模块,同时让专业资源更聚焦危急个案。

在食品工程专业就读的张佳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失恋后,我在深夜给学校心理咨询预约平台留言,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了心理中心老师的联系电话,为我加急预约了心理咨询。”ai系统监测功能,提升了心理危机预警响应时效,累计成功干预30余起潜在危机事件。

沉浸体验:技术赋能心灵成长

在仿真现实心理训练室,戴上vr设备的金融专业学生陈雨正沉浸在虚拟山水间进行专注力训练。“通过调节呼吸节奏,我的焦虑指数从82%降到了35%。”她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惊叹道。学校引进的vr心理能效系统,提供社交恐惧症治疗、挫折应对训练等几十个心理场景模块,累计服务学生百余次。

在智能音乐放松舱内,财务管理专业的孙岩正在享受定制化减压服务。“系统根据我的心率自动调节音效和座椅角度,半小时的体验让我像充了电一样。”该系统通过a/θ脑波诱导技术与生物反馈装置,生成个性化放松方案,助力学生减压放松。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 天天要闻

人文守护:双轨并行传递温暖

“ai的建议需要结合专业判断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南京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赵亮说。学校建立“ai初筛-人工复核-专家会诊”三级把关机制,8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受“ai+心理”融合培训,坚守技术服务于人文关怀的本质。

在“校-院-班-寝”心理健康教育四级体系中,ai数据分析与辅导员日常观察形成互补。经济学院辅导员梁少颖表示:“现在不仅能掌握学生学业数据,还能通过ai预警及时了解学生情绪与心理波动,工作更有针对性。”学校还与脑科医院共建绿色通道,对重度个案实施“ai监测-医院诊断-校内康复”闭环管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康复。

从冰冷的算法到温暖的守护,南京财经大学用技术创新诠释着教育的温度。正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赵亮所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达标,而是让每个年轻心灵都能在智慧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这种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育人理念,正在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崭新路径。

(注:文中相关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通讯员   施卫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给老师表演,耀州区南街小学刘胡兰小组志愿服务队献爱心啦 - 天天要闻

给老师表演,耀州区南街小学刘胡兰小组志愿服务队献爱心啦

在我市耀州区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伍,它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都是学生和教师;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校园里处处都有英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南街小学,探访该学校刘胡兰小组志愿服务队,在时光深处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 天天要闻

用AI护航心灵,南财为学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动能

“自从体验了VR心理训练,我现在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李明坦言。曾经因社交恐惧困扰的他,如今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沟通技巧,逐渐找回了自信。这正是该校创新构建的“AI辅助+人工守护”双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带来的改变。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
3所“双非”强校,都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谁 - 天天要闻

3所“双非”强校,都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谁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实质上是同分数段大学之间的比较,重点是专业、城市、学校实力与高考生个人需求等方面的权衡。高考成绩处在550分--570分这个分数段,有不少很有实力的“双非”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就是其中的3所,在这3所
重庆大学一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在读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就不能叫“发表论文” - 天天要闻

重庆大学一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在读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就不能叫“发表论文”

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近日,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期刊论文的相关信息引发社会关注。重庆大学称,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不当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引发争议的推文截图起因是多篇官方账号推文发布了2023—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重庆代表名录,重庆大学化学工程与...